新聞寫作
桂林市某區開展“傳承傳統文化,共建美好家園”活動,在街頭掛出公益宣傳橫幅,向廣大市民普及《三字經》。這個形式很好,但橫幅上“竇燕山”的“燕”注音為Yàn,錯了,正確的讀音為Yān。竇燕山指竇禹鈞,是唐末、五代后周時人,以詞學聞名,也是著名的藏書家。他曾創建書院,聚書數千卷,延請儒師,招孤寒之士,獻書辦學,對傳承書籍與文化做出很大貢獻。...
2012年3月12日《四川政協報》04版《特刊》中有一篇題為“父親是個修補匠”的文章。其中有句話這樣寫道:“修盆唄!矩碗唄!修理破鎖,配鑰匙唄!”毫無疑問,“矩碗”應是“鋦(jū)碗”之誤。舊時,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加之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如果碗破了,則可請專門修碗的人來修。修碗人用的主要是一個特別的鉆孔工具,和用銅或鐵打成的扁平的兩腳...
是在網絡語言中,“拔草”的意思卻完全變了,要說清楚“拔草”的意思,恐怕還得先從“草”說起。所謂“草”,其實就是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欲望,這個比喻是不是還挺形象的?想買某種東西的欲望,靜靜地在心底萌芽,雖然不茁壯,卻很茂密,很頑強,弄得人心底一直癢癢的,就像漫山遍野瘋長的小草一樣。很多吟詠小草的古詩也是可以形成有趣類比的,如“離離原上草,一...
“腹笥”典故出自《后漢書·邊韶傳》:“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東漢時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讀書人邊韶(字孝先),學識淵博,而且有口才,以寫文章著名,教授學生數百人。一次在給學生講完課時因疲勞而白天打瞌睡,學生編順口溜譏笑他肚皮肥大,他以順口溜回敬說自己肚...
電視劇《正者無敵》第28集中,有這樣一幕:孤軍奮戰的川軍第六十六師在馬家坡被日軍包圍。師長馮天魁得知八路軍129師伸出援手,于是命令部隊深夜突圍,“把zī重全部扔下,等八路軍的向導到了,我們就出發”。字幕顯示的是“錙重”,其實應為“輜重”。輜,指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輜重”,指外出時所帶的衣物箱籠,特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
最后一個環節“鵲橋相會”里,有兩位學員把填空題“朝□夕□”填成了“朝令夕至”。“班主任”說填錯了,而“傳道導師”卻說:“這個詞他們不算錯。因為什么呢?古文里經常用到這個詞……張居正的時候,驛傳制度改革,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微信或電信系統,但是中央發布命令……一日之內,朝令夕至。”(同步字幕顯示)這么一講,學員們很高興。可是傳道導師把那“驛...
2011年11月8日,《雜文報》第6版刊有《做了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文,其中寫道:“而少年時代,焚膏繼昝地摘錄佳作甚至抄一整本書都是家常便飯。”句中的“焚膏繼昝”是“焚膏繼晷”之誤。晷,讀作guǐ,本指日影,比喻時光。也可特指日晷,即古代通過測度日影以確定時刻的儀器。成語“焚膏繼晷”也作“燃膏繼晷”,意思是說點著燈燭接替日光來照明,...
重大主題報道不僅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也要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這就要求提升報道的可讀性、吸引力,讓讀者愛讀、愛看、產生共鳴。開展主題教育要抓作風,主題教育報道也應重文風。這篇報道的最大亮點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論證道理,寓事于理、鮮活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自然而然得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這一結論。過...
河地區(馬克思的家鄉)葡萄種植農生活貧困和該地區新聞出版不自由的通信稿。這個地區屬于普魯士王國萊茵省,該地區總督馮·沙培爾同年夏天已升職為萊茵省總督。他立即指責這兩篇文章不真實,其理由是它們沒有詳盡地講述一切細節和全部原因。馬克思以該記者的名義公開答復他,寫下了前面那兩段話,發表于1843年1月15日《萊茵報》頭版,屬于馬克思系列回復...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正確的思想要用準確的語言才能表達出來。《周易》說,“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禮記·表記》說,“情欲信,辭欲巧”。最早寫文章系統論述寫作理論的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將“理”和“文”對舉,說“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以結繁”。我們黨歷來重視語言藝術,毛澤東就是杰出的語言大師。他在講到“黨八股”在語言方面的表...
下午和某地方國企的宣傳負責人聊企業宣傳。她講了一個生活中很有意思的例子,來說明企業宣傳如何才能影響到目標人群。她說她住的小區有多個保安,但她只記住了其中一個。為什么會記住他呢?因為只要她進出大門,他都會熱情打招呼,如果她帶孩子,他還會和孩子打招呼。一來二去,彼此熟悉了,有時見面她也會主動打招呼。她發現小區其他很多住戶也和這個保安熟。她...
筆者寫的《寫出“反常”是正常》一文(見3月29日《老記說事》公號)刊發后,引起不少學員關注,并就如何寫好人物提出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此再進行一番研討。有學員說,怎樣把人物寫生動是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個問題提得好,但回答這個問題不是篇把文章就能清楚的事兒。筆者在這里先談一個的體會:要把人物寫生動,把握好“三寫...
天我們結合實例來探討一番。一、事雖不大,但一講故事就生動。光明日報3月16日刊登了一篇題為《屋里好暖和……》的小通訊,寫的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壺瓶山供電所“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為在大山里居住的關銀娥老人送給養的事兒。就事兒來說,不大。但其中有亮點:十多年間,供電所干部員工來來去去,但這一做法,卻一直堅持了下來。如何把這件事兒更...
讀者、網民紛紛給予肯定。河北日報組織編輯記者學習,并于3月22日在頭版轉載。這篇稿子可圈可點之處不少,其中就改稿來說,給人的啟示是很深刻的。下面我們圍繞如何改出好稿子的話題談論一番。一、好稿子是打磨出來的。最近這篇通訊的作者介紹了他們的寫稿做法和體會:記者深入采訪寫出了稿子,初稿1800多字發回人民日報地方部,編輯精煉到1500字。后...
和收獲。劉老師講課總能有些新的概括、形象的說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全面了解這些內容,筆者最近對劉老師進行了一次電話采訪。現將一些內容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一、都有哪些“形象概括”?問:劉老師好!大家對您在講課中的一些“形象概括”很感興趣,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吧!答:這些“形象概括”,是為了讓大家聽得進、記得住,以便更好地把稿子寫好...
近事例來說說這事兒。一、述評“公園20分鐘理論”的3個角度最近關于“公園20分鐘理論”悄然興起,一些媒體紛紛予以述評。比如:中國青年報的題目是“去公園發呆”,介紹了不少年輕人逛公園的經歷和體驗。文中的3個小標題有意思:找到面對生活的勇氣;每天用20分鐘“重建附近”;生活,慢一點但又怎樣呢?再如:光明日報的題目是“‘公園20分鐘效應’何...
不細致造成的。這個失誤使此處的前期校對工作成果頃刻間化為烏有。在實際工作中,因核紅不細導致的差錯種類還真不少,尤其是在科技類書稿中體現的可能更明顯一些,因為這類書稿圖表多,公式多,字母多,運算多,版式比較復雜,弄不好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如讓一個字母由正體改為斜體(反之亦然),應該是挺簡單的事兒,但由于改版者的失誤,自改動處之后產生...
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方式和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隨之而來的是信息的碎片化、表面化。因此,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的深度報道價值更加凸顯,深度報道也迎來了難得的機遇。只有做深、專、精的“慢新聞”才能使傳統媒體的專業性、獨特性優勢得以發揮。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從增強媒體核心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特別成立深度報道部,通過培養、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