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寫作
2024年7月,中共揚州市廣陵區委九屆八次全會作出了“雙城雙區”的戰略布局,重塑區域經濟地理。可以說,這是揚州主城廣陵區一次關于區域板塊的新定義、區域功能的新設計。2023年4月,揚州獲批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成為江蘇唯一入選城市。揚州聯動推進18個子項目,加快形成可推廣的公立醫院改革“揚州經驗”。三中全會提出...
傳統文化的傳播是最具廣泛性、下沉性的國際傳播形式,在國際傳播的整體布局中日益發揮主導性作用。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能達到立竿見影的傳播效果。地方文化是中國故事的承載者和素材庫。宜春歷史悠久,山歌、戲曲、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宜春深入挖掘、用好地方傳統文化題材,講好地方特色文化...
深度訪談,也被稱為“半結構式訪談”。作為一種分析方法,深度訪談法源于人類學,和參與式觀察并重,是民族志研究中重要的、也是主要的手段。眾所周知,傳播學和社會學之間無論是先天還是后天,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結,許多傳播學研究中應用的理論和方法大多借鑒于社會學,自然而然地,深度訪談應用于傳播學中也不足為奇。關于最早深度訪談與傳播學的聯結,學...
所見,現在不管是做抖音還是公眾號,做起來越來越難了,打開率、分享、點贊、完播率都在下滑。其實都不用看大數據如何,就身邊的這幫人,頭部、腰部、底部號都有,都反應數據在下滑。所以,就有人說別做公眾號了,那已經是過去式的東西,快死掉了。抖音也不要做了,流量紅利已經過去。這話聽著耳熟,微博有人這么說,小紅書有人這么說,現在的抖音也有人這么說,...
在新媒體時代,內容創新成為了各企業與機構爭奪用戶注意力的關鍵。然而,如何真正做到內容創新,則需要深入理解并貫徹“在場”、“在線”、“在理”的理念。一、理解“在場”“在場”是指新媒體內容應當貼近用戶,具有現場感和即時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對于信息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對于信息的獲取也更加即時和便捷。因此,新媒體內容需要具備現場感和即時...
陳述事實部分,僅有一句話,“近日,魯山縣牛郎織女愛情主題雕塑受到媒體和網民朋友的關注”。這個“關注”太過模糊,到底大家是如何關注的?是現場采訪還是網上評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說過什么過頭話?回應關切部分,一個“初步調查”就可以對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黨某某予以免職,理由是什么?沒提。他到底犯了什么錯,是黨紀還是國法,依據哪條哪款,...
“一個話題本沒有意義,報道得多了,也就成了話題。”在新聞傳播專業“學與不學”“值不值得學”問題上,充分驗證了新聞話題的制造機制。臨近開學,張雪峰的“新聞無用論”剛剛消停,這廂“北大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留校做食堂阿姨”的消息又引熱了話題。“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閉著眼摸一個專業都比新聞好”,這樣有點調笑性質甚至嘩眾取寵意味...
近年來,中國水運傳媒結合行業實際,持續探索“新聞+”運營新模式,堅持用戶思維,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建立行業“朋友圈”關系鏈,通過行業社群深度鏈接用戶,采用前沿數字傳播技術,創新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不斷探尋中國水運傳媒“新聞+”轉型發展之路。如何實現“新聞+”模式轉型?1.變受眾為用戶是成功轉型的關鍵行業媒體要建立用戶中心意識。用戶即陣...
筆者長期在縣級媒體工作,近年來策劃、主創、編輯的新聞作品多次獲得江蘇新聞獎、江蘇省好新聞、江蘇省縣市(融媒)好新聞和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等獎項。在獲獎作品中,有三件獲獎作品的得來有點特別,均發掘于記者原作品中被“漏過”的新聞線索。那位“蟹女郎”在2021年度江蘇省縣市好新聞評比中,筆者采寫的通訊《屢敗屢戰“蟹女郎”》獲得一等獎。作品的主...
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堅持精選好故事,客觀上推動了《特別關注》乃至整個期刊業的高質量發展。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2020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特別關注》在全國平均期印數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位居第8(前10位期刊中,僅有2個非時政類期刊——《特別關注》雜志和《讀者》雜志,其余8家均為時政類刊物),較2019年上升2位,這組數據從一...
標題是新媒體產品的“入場券”,這一“入場券”是否吸引眼球,直接關系到新媒體產品的點擊量。“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標題不吸引人,即便內容再好,用戶也不愿點開,傳播效果必然有限。對新媒體產品而言,用戶能否“入場”,標題起得好不好尤為重要。系統梳理新媒體爆款產品的標題特點,研究如何讓標題更有吸引力的規律,對提升傳播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十分必要。
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處于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各種各樣的知識觸手可及但也讓我們茫然與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焦慮不已或許您可以試試暫時離開電子屏幕靜下心來重新感受紙質閱讀的魅力如果一個月只有讀一本書的時間那《新聞與寫作》絕對是最佳選擇?
3月13日,北京冬殘奧會閉幕,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題為《今晚:〇。......》的文章引起熱議,網友調侃“‘〇〇’系列,中國青年報快去申請專利吧”“關于〇〇那件事兒”“他起名一直可以的”。
閱讀量“25萬+”,點贊5000余條,評論過千……2021年12月17日14時26分,湖北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推文《漢陽區委書記:知音在此,約起!》,發布后24小時內即收獲“10萬+”,并在接下來的6個小時內,實現閱讀量翻倍。
“小故事”如何折射出“大變遷”?“煙火氣”里又展現怎樣的“精氣神”?一起聽聽新華日報社交匯點創意總監田梅講述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一等獎《聽·見小康》中的創新之處,今天,我們登載全文,與大家分享。
中國新聞獎H5新聞獲獎作品作為國內融合新聞報道的標桿,以沉浸交互技術為手段,全面立體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為新時代重大主題報道在敘事深度和參與體驗方面的創新提供了參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醫護人員辛苦戰斗在抗疫一線。為了記錄這些奮戰身影,很多媒體都推出了多種形式的戰疫報道。
當下新媒體主流派系的文章類型是什么?那就是觀點評論型的文章。可以說這類文章,是新媒體爆文當中最大的流派,在各類爆文中占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