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修辭
在此,講一下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問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相關報道中,關于“主題”的表述很混亂。■人民日報《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一文中寫道:6月11日是我國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說明: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甘肅蘭州舉行。“文物保護...
語言與文化課上討論了同學們關心的“口述影像服務”(DescriptiveVideoService)。我說:從電影視覺影像到口述影像,意義形式的轉換經過了一個語言符號化過程。這是一個從空間性敘事到時間性敘事的過程。時間性的轉化帶來了語言一維性的思考深度,帶來了民族性、甚至地域性的思考深度。與此同時,時間性帶來的語言邏輯性遮蔽了現實。新聞...
此類“重復”,更準確地說,應該叫“反復”,往往能起到強調或者突出某種情感的作用。作為編輯,若是一見重復的用詞便徑自刪改,難免有“濫施刀斧”之嫌。然而的確許多重復性的表述存在語病。這種情況在口語中非常常見,如:
從出版質檢實踐看,語法問題往往是編校質量檢查爭議的焦點,不利于形成質檢和編輯之間和諧的協作關系,也有損質檢工作的權威性。同時,編輯為了避免由于語法錯誤而被扣分,有可能削足適履,過度改稿,不利于保持作品的原有汁味和作者的語言特色,甚至引發作者與編輯的爭執。
這兩天,題為《江蘇省長,再赴南京“督戰”》的文章引發全網熱議,一個“赴”字引發輿情。江蘇省省長“再赴南京”“赴”字用錯了嗎?時政新聞報道如何避免歧義??
在文稿中經常出現的邏輯錯誤有:概念方面、判斷方面、推理方面、邏輯思維基本規律方面和論證方面的差錯。具體如下:
在有關兩會的宣傳報道中,我們應該知道哪些基本常識?注意哪些不規范表述?木鐸書聲持續關注兩會動態,并于去年推送筆者文章“兩會知識常見不規范表述100例”。?
很多作者寫文章,以為語言是自由的,文字是活潑的,甚可以信馬由韁,鋪陳開來,滿紙才氣,想像力豐富,就是好語言。殊不知,語言句子文字最重要的是準確和控制。陳忠實說:“找到自己的句子。”有作家說:“語言是文體的基礎,文體是語言的靈魂。”也有人說:“敘...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修辭手法。該修辭手法強調事物的對立特性,或者矛盾的不可調和,其基點著重于“比”,以突出被表現事物的不同本質特征。反面對比。這種對比是對同一個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兩個方面加以...
比喻、比擬是語運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種修辭手法,可以單獨設題考查,重點考查考生對修辭手法的辨識能力;也可以通過主觀題的形式,與句式轉換、表達的準確、生動融合在一起考查,形式靈活,內容多樣,綜合性強,并且在語境的設置上具有較強的時代感。
公文是黨政機關實施領導、履行職能、處理公務的重要工具,具有權威性、嚴謹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在黨政機關公文寫作中,要留意以下幾種較為典型的語法錯誤。?
自然語言中很多詞都是多義的,但在特定的環境中一般都具有確定的含義,不會造成誤解。如果由于語詞的多義性在一定的語境中仍可以作多種含義的理解,就稱為歧義的謬誤。例如,夔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狀如牛而無角,一足。(見《山海經·大荒東經》)后人附會為舜時的樂官夔只有一只腳。《呂氏春秋·察傳》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大多數介詞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這就使得介詞的使用比較復雜。它可以和動詞一樣帶賓語,如果使用不當,往往會造成語病。這類介詞主要有:“由”“由于”“經”“經過”“通過”“對”“對于”“當”“在”“正”。?
許多語言都有作為語法范疇的“數”,名詞區分可數與不可數。表同一事物的名詞在不同語言里可能都是可數或不可數的,但也可能在甲語言里是可數的,而在乙語言里卻是不可數的,這是因為世間事物的可數、不可數問題原本屬于邏輯范疇,而語言里的數卻屬于語法范疇。語...
不同的地域、性格、職業、年齡、心境等等都有著不同的語言,這些“不同”,構成了語言的個性,這些個性使得我們的語言世界絢爛多姿、異彩紛呈。那我們應該怎樣讓語言充滿個性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節選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流年》第二卷第一部的精彩內容,學習在寫作中如何寫好個性化語言。
昨天下午,我的“論證與修辭”選修課進入了新的一講:“敘事修辭”。這是我以前在評論課上沒有講過的內容,目前講義中也只有新聞報道中的修辭和司法過程中的修辭兩個部分。盡管它們都不屬于我作為評論教員日常關注的內容,但修辭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我關注還是...
遣詞造句功夫,必須反復錘煉章道無論是給傳統媒體,還是給網絡寫稿,遣詞造句的功夫必不可少。要使自己具備這硬功夫,必須要反復錘煉。下面結合一些事例,來看看如何在實踐中反復錘煉。一、用詞要反復推敲,要準確清晰例1:有時,不同的詞反映了不同的動機與境界。比如,“縣委書記王俊銘在縣委常委某某某、副縣長某某某、局長某某某的陪同下,深入某鎮某村……...
語義詞語組合成句子,語言描述、修飾、傳達思想信息,都有其相應的語義。新聞語言在語義分寸把握上,非常講究思想性、藝術性以及時代性。用詞達義。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最根本的要求。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一再告誡記者要“準確、準確、再準確”。新聞語言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為使讀者能夠準確全面地接受信息,新聞語言表達的首要條件是語義必須準確清晰...
我看到某媒體上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是“一輪彎月……”。請您說說這種寫法是否妥當?謝謝!——北京讀者李于蔚李于蔚讀者:“輪”做名詞時指“輪子”,即車輛或機械上能旋轉的圓形部件。例如“車輪”“齒輪”“輪胎”“三輪車”等詞語中的“輪”都是這個意思。“輪”有時也用來指形狀像輪子的圓形東西。例如“年輪”“舵輪”“耳輪”等詞語中的“輪”都屬于這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