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
正實、聯華等幾家具備資質的家裝監理公司,擁有上崗證的監理員也才100多人,其中百萬家園就占了40多人。即便這個數字再翻一翻,也無法滿足眾多家庭用戶的需求。”其中的“翻一翻”應該是“翻一番”。“翻一番”與“翻一翻”是形近、音近而意義、用法不同的易混詞組,有必要加以辨析。下面先舉出兩個例子,然后作點分析:1.微機和網絡的計算容量每18個月...
氣的是,編校人員不用心不得法,編校流程流于形式!可怕的是,很多一鍵替換都算得上政治性差錯了!出版領域搞“一鍵替換”,是最愚蠢的編輯行為!切莫當作笑話!切莫當作笑話!!切莫當作笑話!!!這是個嚴肅的問題!《2021年語言文字差錯調查報告》中曾指出過1例“一鍵替換”差錯。《2021年語言文字差錯調查報告》發布:短視頻字幕成文字差錯“重災區...
法國小說”跨山越海而來,正如中法兩國跨山越海鞏固傳統友誼、增進政治互信、凝聚戰略共識、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一樣,都是為了中法關系更加美好未來。文化沒有國界,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特別是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進而增進和平與合作。就像文中所言,當外交遇上書香,空氣中氤氳的不僅有尊重與理解,也有“從彼此文化中尋求更多智慧、汲取更...
”是新聞術語,在導語、也就是新聞開頭的第一部分里體現,是一篇報道的理由、依據、契機、引子等,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之一。“由頭”有真實性、接近性的特點。既然是“基本要素”,就是說缺了它不行。所以記者采訪,一般是聞“由頭”而動;寫稿,也總會找一個“由頭”。找到“由頭”還不一定行,編輯會問:“有沒有更好的‘由頭’?”如果沒有合適的“由頭”,...
互聯網平臺憑借其技術能力與用戶基礎,正在重塑社會結構,使當下社會從卡斯特所描繪的“網絡社會”升級為范·迪克筆下的“平臺社會”[1]。從技術角度而言,平臺是一種可編程的數字架構,實現用戶、企業和公共機構之間的交互[2];從經濟角度而言,平臺采用免費的策略搭建生態系統,通過用戶、內容、數據和廣告之間的自動連接來盈利[3]。受到技術、市場等...
臺的崛起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壟斷地位,深刻重塑新聞業的格局和形態。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媒體,已深度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信息獲取、資訊閱讀、即時社交等媒介化生活形態中不可或缺的數字基礎設施。平臺企業進軍傳媒領域,傳統的傳播權力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平臺與新聞業的關系發生重大轉變。當前,平臺邏輯對專業新聞標準的滲透與沖擊...
近日,浙江傳媒學院宣布開設人工智能新聞微專業,中國傳媒大學也出臺了“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今天,小牛邀請到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曹培鑫,浙江傳媒學院人工智能新聞微專業負責人、副教授王翎子,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字新聞系主任、副教授焦俊波,與他們一起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深刻影響新聞教育行業,以及這一變革將如何引領未來的發展趨勢...
量”時代,受制于篇幅長、形式單一等因素,深度報道遭遇流量瓶頸,不再像先前那樣受寵,一些曾深耕深度報道的媒體甚至放棄了這塊陣地。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碎片化”傳播的弊端也越發明顯。人們看到,每當一樁新聞事件發生,一方面信息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真正的有效信息卻相當匱乏。有時候,人們獲取的信息越多,離真相反而可能越遠。筆者相信,隨著公眾逐漸對...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維持世界和平發展中貢獻重要力量。當前,從國際輿論格局看,“西強我弱”仍未發生實質性改變,特別是在中...
下述箭頭左側為原稿中的表述,右側為參考改法。如未說明,修改均依據“術語在線”中的表述。(1)雙倍速率(doubledatarate,DDR)→雙倍數據速率(doubledatarate,DDR)。(2)單列直插內存模塊(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IMM)→單列直插式內存組件(singlein-linememo...
“須”和“需”,是按照《現漢》第七版的用法來審稿,還是全書統一即可?“制定”跟“制訂”如何選用?推動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做與作怎么用?“做出”診斷還是“作出”診斷?等、等等的用法如何區分?“須”和“需”,是按照《現漢》第七版的用法來審稿,還是全書統一即可?左右滑動查看更多“須”和“需”,是按照《現漢》第七版的用法來...
的單位,是中國華能旗下的基層企業——華能金陵電廠。我們在這里可是摸爬滾打,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走近現場、貼近實際、親近員工”的新聞大招。嘿嘿,想不想知道秘訣?第一個大招:走近現場,全力以赴挖新聞我們做新聞可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而是要“走近現場”,把真實的情況展現給大家。這不是,電廠的新聞小隊又開始行動了,這次他們的目標是--深入...
把這些體會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一、言傳身教,印象深刻。人民日報的師承傳統別具特點,一方面由資深的編輯記者給大家授課,但更多的是在平時編稿過程中的言傳身教。我于1975年到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1985年參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在這些工作中,經歷了不少老報人的言傳身教。好在我有記筆記的習慣,記錄下不少老領導、老編輯、老記者的經驗之語,現將...
題是新聞的眼睛。好標題吸引眼球,引人入勝。那些帶著編校差錯發表出來的新聞標題,一字之差,或誤導視聽,或致輿情、上熱搜,損媒譽于無形。2018年,“傳媒茶話會”公眾號曾發布過《108例新聞標題,100例有差錯,你能看出來嗎?》一文,對涉及錯別字、標點符號、基本常識等方面的標題差錯進行過梳理。近期,方寸智能內容安全專家張鳳強通過無憂智慧公...
鍵替換”要考慮語境!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重大差錯!當然,《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研究》不是個例。“解放”“建國”一鍵替換為“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導致的差錯還有很多。今天,傳媒茶話會特邀審讀專家曉風對近年來出版物“一鍵替換”致錯內容進行了分類梳理,以期引起編校人員對此類問題的重視!
倍數是由基數詞加量詞“倍”構成的,如“一倍、三倍、十倍”。它用于數量增加的情況而不用于數量減少的情況。在表示數量減少時用倍數是常見錯誤,如:(1)彩電價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比以前下降了三倍。在表示數量增加時,可以用實數(增加了五公斤),可以用分數(增加了三分之一),也可以用倍數(增加了四倍);而在表示數量減少時,只能用實數(減少了二十...
“和、與、及”是最常用的連詞,但要把三者的用法區分清楚,有相當大的難度。筆者雖然從事新聞出版和語言文字工作多年,但一直沒真正搞清楚“和、與、及”作連詞時有什么區別,原因有兩個:一是辭書和有關專著說得不清晰;二是出版物上的用法難以令人分清,似乎三個連詞可以互相替代。本文梳理辭書標注和有關專著的解釋,以探討這三個連詞在用法上有無區別。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