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
一、兩個“i”高彥:自從硅谷的電子業從云端墜下之后,處處響起檢討聲音,最常聽到的說法,認為歸根結底錯認了“硅谷精神”。所謂“硅谷精神”不在“e”而是“i”,也不是指“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而是“創新”(innovation)與“想像力”(imagination),只有這兩個“i”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才是永恒...
高彥:這封信寫起來有點復雜,因為會觸及較多議題,我試著把事情簡化。先說明1:2:9的含義。一部成功的好萊塢動畫電影,本土票房收入如果是1,海外票房收入就可達到2倍,而周邊商品利益,則可達9倍。當我第一次讀到這些數字時,覺得它們非常“魔幻”,這樣的“成功方程式”,對邁向開發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究竟有什么啟示?──遙不可及。我相信大家...
高彥:今早運動回來,打開報紙,赫然讀到“首本真人漫畫《戀愛雙頻》來了!”的標題,嚇我一大跳。往下細讀,果然有人把“電影書”的概念做成成品了,據聯合報記者陳宛茜7月13日報導﹕“作者陳帥君,自稱是個『畫漫畫長大的孩子』,他先從漫畫入手,接著玩攝影,最后到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學院學拍電影,做過舞臺劇的美術指導與副導演,嫻熟編劇、腳本、分鏡等技...
聰明拷貝繁盛的秘訣之三本文寫于2004年10月21日親愛的朋友﹕我喜歡閱讀(正確的說法是“亂讀”,生冷不忌,有書就看)。閱讀的時候,喜歡勾勾劃劃、剪剪貼貼,搞出一堆“廢料”。最近,在整理桌上這些“無用之物”時,看到久遠以前,抄錄在記事簿上的一段文字,我覺得引用于此,作為信的標題和開場白,非常貼切:“專門做鞋盒子的江韋侖,目前正在進行『...
一、從“紫牛”說起高小姐:看到你寄來的書目頗感親切,當初在天津和紀社長見面的情形又歷歷在目,有些記憶逐漸清晰,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真誠接待。我看完了書目,大約了解新蕾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內容,我想她之所以形成現在的模樣必其來有自,當不容外人置喙。我倒想提出比較另類的意見,供您參酌。先從一本最近剛上排行榜的新書《紫牛》談起。什么叫“紫牛”?“...
親愛的朋友﹕老友郭泰歸國省親,途經臺中,來家中小坐,他在“老貓學出版”網站讀了“給編輯人的信”,表示從創作人立場而言,最感興趣的是<經典再造:“新定本”與“新經典”>所揭示的商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這中國人的共同夢想。那天,我們交換了很多看法,他起身告辭時,緊握我的手,熱切地說﹕“我有兩個要求﹕一是希望能將<編務報告書>中的實例“...
本文寫于2002年。1998年8月一個雨天的上午,我在四通利方辦公室等待一個叫陳彤的人。10:00之后,一個學生模樣的人拎著把雨傘匆匆走進辦公室,他就是后來的新浪內容副總裁陳彤。《知識英雄》上網宣傳的事,王志東讓我找汪延,汪延說:“你找我們這里剛招來的專門負責內容的陳彤。”此時陳彤是srsnet.com唯一的編輯,srsnet.com...
一、從“異想天開”突破現狀高彥:這封信用了“創新導向”作為標題,并不表示將提出什么了不起的構想,在此處之所以這樣書寫,只是想彰顯它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以此自勉,假使做不到“ThinkDifference”(蘋果電腦的經營理念),想長久保有競爭優勢無疑是緣木求魚。因為若想掙脫現實糾纏不清的亂麻,讓企業(出版社)更上層樓,只有一個方法:跳...
一、關于“編輯”高彥:先引述我講了一輩子的小故事。我從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的名著《管理學》中讀到一段文字,頗受啟發,我刻意把它編撰成一則小品:三個石匠正專心于他的工作。“你們在做什么?”一個路過的行人問道。“我正在賺錢過活。”第一個石匠答道。第二個石匠頭也不抬,小心翼翼地修整著眼前的石塊,答道:“我要雕鑿出最合...
親愛的朋友﹕光靠一封信(延伸閱讀)的篇幅,就想把“書系”講個一清二楚,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回想起來,仍有補充不完的因因果果可以交代。譬如臺灣的“市場特殊性”,乃是形成書系的重要背景,因為當年書市規模實在太小,要在第一刷賺錢是很困難的,必須待二刷、三刷……之后,才看得到利潤。再加上一個出版社并不是每一本書都能大賣,若一年出版20種新書,能...
親愛的朋友,您好:這封信談的是臺灣出版界極具獨特性的書系經營。從我一己經驗來討論“書系”之種種,恐怕不容易說得周延,惟愿大家隨時補正,以求完善。一開始,不妨先問﹕──什么是“書系”?──它從何而生?──誰需要書系?──書系的貢獻與限制是什么?──書系還有明天嗎?反書系的人眼中,它是捆綁編輯才華和自由出版的繩索,他們認為出版就是“出自已...
如何提高企業報副刊的閱讀黏著度?李瑾隨著互聯網閱讀的迅猛發展,傳統報紙副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企業報副刊由于其傳播領域、關注熱點、讀者群體的專業和細分,較之其他報紙副刊,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全力打造自身特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好編輯心中一定要有作者”吳旭《上海六點文化》創始人倪為國,從業30余年,策劃出版的學術著作和國外經典譯著不下數百種。然而,當有記者采訪時,他侃侃而談的都是曾經交往的作者和譯者。他說,自己最大的幸運是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倪為國坦言:對一個編輯來說,最重要的是作者,“好編輯心中一定要有作者”。
毛主席為何說“報紙要有知識”?陳尚忠“報紙要有知識”,這是1962年毛澤東主席接見外賓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內涵很豐富,諸如新聞報道要有知識含量,報紙版面要適度增加介紹各種知識的文章,最好能做到知識散布在報紙版面的字里行間,就像空氣彌漫在大自然中一樣,這就為報紙發揮“耳目、喉舌”功能增強了生機和活力。
如何讓“每位讀者都是作者”?吳蕓現代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的“循環互動模式理論”認為,一條訊息需要通過“發布”和“接受”的雙向影響,才能獲得完整的傳播過程。以報紙的副刊來說,傳統副刊往往以單一的“刊發”作為傳播主力,較少考慮讀者“接受”所引發的傳播影響,容易成為文學理想者自我陶醉的“象牙塔”。
二、制作圖片,配合事件傳遞新聞信息大圖片能夠張揚視覺,直接以形象訴諸讀者的視覺感官,在這一點上,前面提到的幾個新聞版面的操作已經足以體現出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大事件都有現成的飽滿的文字內容、畫面感極強的新聞圖片等可以放在頭版上的元素。
對于一份報紙來說,無論是黨報還是都市媒體,頭版就是當日刊物的臉面,勢必是依據自家的辦報理念及判斷將當期內容中最具新聞分量、關注度的新聞內容呈現的地方。近幾年,為數不少的都市報的頭版拋棄了以往文字新聞為主、圖片為陪襯的版式,而是從新聞紙營銷角度出發,依據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心理等角度來進行優化,基本上是呈現了頭版居中一張圖,圖片上方會有一條...
消滅差錯不僅僅是校對的事康龍校正差錯是報紙辦報的所必須的,是一項重要流程和環節。但近來總聽到一些編采人員說,稿件中出現差錯不算啥,改差錯是校對的事,讓校對消滅就是了。我覺得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消滅差錯不僅僅是校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