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基本知識
在上一期的實務筆記中,我們學習了消息寫作的相關基礎知識,大家都掌握了嗎?這一期我們將為大家講解,除了消息之外的其他幾種報道樣式。消息是新聞媒體最常用、最主要的新聞文體,但除此之外,新聞報道的樣式還包括通訊、特寫、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等等。在考試中,基本不會涉及到這些類型的實務寫作,但在名詞解釋或者簡答題中還是經常考到基礎知識的,具體...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形式竟然出自羅馬政治家尤利烏斯·愷撒之手。歐洲各國最早的報紙名字和威尼斯銅元的名稱竟然如出一轍。美國報業的開端是1690年9月25日在波士頓發行的第一份多頁報紙——《國內外公共事件》。?
企業新聞策劃就是企業的策劃人員根據企業營銷需求,按照新聞規律,整合企業優勢資源,通過新聞媒介,借助熱點事件,制造新聞點,以此來樹立企業和產品形象,營造企業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贏得市場。有人會說:“企業新聞策劃完全是制造新聞,是炒作,是假新聞。”...
專題報道的形式可以有多種,例如綜述、連續報道、座談會,還有討論形式,都可以是專題報道,關于專題報道的分類,可以分為五類:一是新聞專題。把新聞事件梳理一下,從中提煉主題。例如“彩虹橋倒塌事件”,事件雖然過去了,但是要圍繞這個事件說開來,這里肯定會有一個主題—工程質量問題。再譬如南丹事件,是安全問題。
在輿論引導過程中保持內容優,在內容生產與傳播生態的耦合中保持機制優,在共情與共鳴的觸達中保持傳播優,在敬業與盡職的修煉中保持素質優,在“四力”的錘煉和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實踐中保持作風優,是新時代媒體守正創新的根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或法典)受到新聞業界的廣泛注意,不只是因為在其第四編“人格權”的部分條文明文寫上“新聞報道、輿論監督”并明確賦以權利,而且綜合全編的普適性規定連同第一編“總則”、第七篇“侵權責任”中有關規定等,系統建立了調整新聞報道行為和民事主體人格權益關系的法律規范。上世紀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推進社會主義...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狀態和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面對突發事件,對媒體來說其實也是提升自身公信力的良機。在媒體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媒體形態更加多樣化,通過各種信道傳播的資訊堪稱海量...
收錄的這篇文章節選自陳力丹老師2004年發表在《國際新聞界》的文章《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文章通過回溯傳播媒介的迭代來闡述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在結尾處,陳力丹老師提出了疑問“人們創造了新的傳播科技,會不會反過來被自...
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不僅是人的延伸,而且是媒體的延伸;不僅融入了其他各種媒體,還把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融合在一起,帶來新聞傳播的傳者、內容、媒介、受傳者等各個環節的很大變化,以及方式方法、事業產業、經營管理等活動方面的相應變化。目前,新聞實踐和管理部門都在研究移動傳播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相應對策,如增強服務意識、深化媒體...
新聞只有兩種人看,寫新聞的人看和被報道的人看。這是失敗的新聞報道,卻是當下的一種普遍現象。明明報道的內容吸引力不足,明明沒有死死把握受眾需要什么,一味自嗨,違背了新聞傳播規律,費勁而不討喜。自我感動自我暗示總有一天能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借B站一...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作為地市級黨媒系列的都市類報紙,如何在新型傳播格局下生存下去,并在媒體競爭中不缺位、有作為、有地位,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一個重要課題。湖州晚報這幾年來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
2014年8月29日、30日、9月1日,杭州都市快報“熱線新聞”用3個整版,報道了為市民徐大伯尋找一副假牙的事。這組系列報道從刊出第一天起,在報社內部及社會評報員中就出現了爭論的聲音。一種意見認為,把老百姓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在操心,是一份市民的貼心報紙,另一種意見說:花一周的時間,動員多種社會力量,就為一位老伯找一副假牙,有這個必要嗎?...
報紙是黨和國家的喉舌,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承擔者。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發展窘境,但同時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而新媒體平臺為傳統媒體轉型、融合創設了新環境,報社作為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視域之下尋求發展路徑,無疑是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媒體環境之下,報社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關鍵在...
日前,圍繞“民法典與新聞報道”,中國傳媒大學王軍教授組織在讀研究生展開研討,“青年記者”公眾號選發其中的四篇稿件,以饗讀者。今天推送的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民法典之名譽權條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
日前,圍繞“民法典與新聞報道”,中國傳媒大學王軍教授組織在讀研究生展開研討,“青年記者”公眾號選發其中的四篇稿件,以饗讀者。今天推送的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民法典之隱私權新規及其對新聞報道的影響探析》。
當前,輿論對干擾調查報道采訪的行為極為敏感,公眾普遍支持記者正常采訪。在我看來,記者的名字被人記住,最光榮的應該是通過作品,而不是作為類似事件的受害者,盡管記者常是被動卷入類似事件,甚至成為新聞當事人的。
在媒體人紛紛感嘆調查性報道冷清之時,《半月談》如何憑借獨具特色的現象類監督報道,“風景這邊獨好”,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輿論監督的“《半月談》現象”?本人專訪了《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一稿的編輯和記者。?
增進問題意識,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有意識地引導自己開動腦筋,勤于鉆研,保持對研究問題、觀察事物的興趣,保持對世界變化、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克服遲鈍、保守、懶惰、呆板等不良傾向,敢于打破思想框框和思維禁錮,勇于創新,才能敏感、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作為我國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系統性、集成性地構筑了民事領域保護體系,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彰顯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法治文明精髓。民法典涉及社會生活各項利益關系的協調,因此其與新聞傳播活動也息息相關。尤其是當前新媒體時代,影像取...
現在的新聞報道缺少細節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或者說,細節有時候反而是泛濫的。如果公眾聚焦某個事件,可能細節會無死角地呈現。細節的探求是對新聞報道客觀性的踐行,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但是細節就是全部事實嗎?正如研究新聞生產的學者塔奇曼所言,新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