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扎實的課程構建與不斷創新的教學方式,是激活課程生命力的血液。回歸教學問題———怎樣上好一門課?既體現在每節課堂的師生有效互動中,又蘊含了教學團隊對每位同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與職業規劃的思考。
本期文章中,馬麗老師將講述如何在《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中,塑造學生的專業能力、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
“《急危重癥護理學》是聚焦急危重癥患者搶救、護理和科學管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既要學習急危重癥救護、災害和損傷的急救護理、危重癥患者護理等專科護理知識與技能,也需培養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更需塑造急危重癥護理過程中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護理學院課程雙師型教學團隊在北校區臨床技能中心組織 2021 級助產學的同學開展基于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的 PBL 教學,馬麗老師帶領學生解決急危重癥患者的復雜護理問題并就此展開深度討論。
PBL (Problem-Based-Learning)作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需要同學們在案例場景中,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文獻查閱等多種方法嘗試解決具體的問題。基于以上模式,教學中融入了由同學扮演的標準化病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辯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同學的實踐創新能力與溝通素養。這也是護理學院 《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質量主動參與、深度學習式課堂。
多措并舉 全面混合
促成深度學習模式
《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較強。對老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知識理解及實踐運用都有著更高的要求。
為達到教學目的,護理學院《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團隊構架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深度學習模式。
在課前,團隊會聚焦前測數據的差異化教學,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完成低階學習目標。
課中,團隊進行了線上線下無邊界精準化課堂教學,先反示教再示教檢測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反向監督主動學習;開展基于標準化病人的 PBL 教學,打通學生思維通道,觸發內在情感,加深對急救的身心感知;開展微案例 + 翻轉課堂分析培養主動思考、積極分析的習慣;理實結合法幫助學生更快從理論轉向實踐;混合現實(虛擬現實增強技術)將急救操作和虛擬急救場景“無縫”集成,提高學生臨床思維及實踐能力。
課后,聚焦后測數據的延伸教學,打造有效學習閉環,幫助同學們完成知識內化。
以“數字化賦能”
撬動高質量課程教學變革
“多年來,我們一直持續深化數字化教育教學改革,打造新醫科要求下能有效激發學生內驅動力的高質量創新課程。”目前,《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團隊建設了課程特色微課、專創融合微課、臨床案例、課程思政案例、題庫等。通過知識圖譜,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引入 VR虛擬仿真和混合現實開展急救護理實訓。依托學校“5G+ 智慧教育”建設,使用智慧教室開展小組討論式教學,實現深度交互,合理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以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省級虛擬教研室實現教學學術共同體,促進區域間的教研交流。
全為生命 入心入行
“我們鼓勵同學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讓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實現有機深度融合,體現專業價值。”
近年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基層、到社區、進高校等開展急救社會服務,常態化服務西部地區,開展數百場急救知識宣講,惠及群眾近 40000 人。通過實際運用,同學們親身實踐,在社會服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將所學知識回饋社會,錘煉專業品格,提高學生專業認可度,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創教融合 善思善用
“課程打通創教融合路徑,線下強化急救技能的練習,線上多手段幫助學生內化急救知識與技能,開放性實驗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學生走入社會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參與各類急救科普宣傳,實現知識再創造。”馬麗老師說,教學團隊積極吸引和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截至目前,《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團隊指導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8 項;指導學生獲獎 44 項,創新創業各類比賽省級以上獲獎 5 項。
團隊還形成了創教融合自循環模式,以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生積極參與各類項目及比賽,例如申報標準化病人的培養工作坊。通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學生能恒定地、逼真地表現患者或家屬的實際臨床癥狀及反應,之后又運用到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學習了本門課程,學生扎實掌握了本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她們從內心愿意走向急危重癥護理崗位,以愛心、用心、專業去守護每一位命懸一線的患者。”
目前,《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和教師獲國家級線上線下一流課程、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全國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省級金課、省級思政示范課程、省級教學名師(金師),教育部在線教學研究中心拓金計劃、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中華醫學會教育技術優秀成果獎等一系列教學類獎項,形成師生齊發展,具專業價值、推廣價值和地方醫學院校特色的課程建設創新示范性成果。
(來源: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護理學院 采訪:李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