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北方稀土聯合研發中心、包頭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成立。

包鋼鍍鋅卷在天津港裝船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白立新 攝

白云鄂博鐵礦無人駕駛運礦車正在拉運礦石。 □白立新 攝

包鋼 500 萬噸球團帶式焙燒機超低排放環保工程。 □白立新 攝

包鋼三名職工駕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馳影 A30 磁共振診療車捐助武漢抗疫醫院。 □白立新 攝
(上接第一版)
包鋼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改變“挖土賣土”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以稀土為重心的戰略轉型。鋼鐵產業傾力打造“稀土鋼”品牌,在國內國際重點工程揚名。在時速最高的京滬高鐵線路上,60%的鋼軌產自包鋼;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近80%建筑結構管來自包鋼;在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50%的高強結構管源自包鋼。在中俄東線、陜京四線等輸氣管道,在“中國天眼”大射電望遠鏡項目,在一汽、東風等知名車企,在海信、美的等家電企業,都有包鋼“稀土鋼”的足跡。包鋼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優質鋼材走出國門,在象征國際友誼的“中老鐵路”,包鋼提供的3.8萬噸鋼軌全部鋪設于老撾境內;在德國本土大眾汽車、埃及塞得港建設等國際舞臺,包鋼稀土鋼名片熠熠生輝。五年多來,包鋼累計出口鋼材近1000萬噸,遠銷6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7個。“齊心協力建包鋼”紅色血脈綻放鋼鐵之花。
包鋼肩負龍頭企業推動發展我國稀土產業的使命,依托自身資源特色,努力打好“稀土牌”,在稀土終端應用項目和并購重組上努力突破。稀土產業以成功收購甘肅稀土為標志,完成我國北方地區稀土產業的大一統。成立浙江大學——北方稀土聯合研發中心、包頭稀土研究院杭州分院,借助國內一流大學雄厚科研實力,打造高端創新人才聚集地、重大原創技術策源地和高技術產業孵化地。5年投資15億元以上“上大項目、大上項目”,冶煉分離技術世界領先,持續推進向稀土功能新材料產業轉型,磁性材料不斷擴張,產能產量世界第一;拋光材料、貯氫材料、發光材料、催化材料,在航空航天、軍事國防、醫療衛生、工業、農業、通訊、新能源及居民生活等眾多領域被廣泛應用。
包鋼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努力打好“資源牌”,對內發揮自有礦山優勢,對外提升資源保障,穩定企業供應鏈安全,增強企業競爭力。推進自有礦山深深部資源勘探開采,大力實施含鐵巖等低品位自有資源利用,提升含鐵固廢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動資源轉化,打造國內最大的螢石產業、合資建設氟化工產業基地等設想逐步成為現實。物流產業從無到有,僅用三年時間實現產值翻番,利潤增長三倍,一躍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物流企業之一。
與此同時,煤焦化工、節能環保、裝備及現代服務產業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成為新包鋼“五朵金花”。包鋼從一爐鐵水起步,如今已演繹出“齊心協力建包鋼”博大的續章。
“齊心協力建包鋼” 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企業深水破冰
包鋼黨委從“齊心協力建包鋼”中汲取勇毅之力,將深化改革作為突破困局、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一招,推進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不斷化解風險、沖破圍城,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推進十項改革任務。
改革之路“雄關漫道真如鐵”。面對短板弱項,包鋼積極對標中國寶武等國際一流企業,大力實施“四降兩提”工程,五年來降本增效百億元以上。全面構建現代化集團管控模式,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框架基本建立。做實上市公司,生產運營管理職能下移,形成權責明確的三級管控體系,提升獨立應對市場的能力。全力壓縮組織架構,精簡兩級機關人員一半以上,實現企業“瘦身健體”。大力處僵治困和壓縮企業層級,減輕負擔增進活力。
包鋼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雙百行動等多項改革試點,多領域推進混改,以“混資本”促“改機制”。從物流產業入手,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與上海先進發達地區企業合作,引入先進理念和管理,成立包鋼鋼聯物流公司,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典范。
包鋼爭做“國企三年改革行動”先行者,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全區率先推行經營管理團隊市場化選聘和契約化管理,公開選聘所有經營單位正副職崗位,激發干部隊伍新活力。包鋼設計院在新的領軍人帶領下,僅用半年合同簽訂就達10億元,計劃用時三年躋身我國設計界百強。
包鋼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用,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厚植技術創新體制機制沃土,推動科技提級管理和科改示范改革,大力引進科技投入和院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大幅提高科研項目獎勵,加大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分紅和股權激勵力度。剛剛成立不久的北方稀土瑞泓公司成為自治區國資監管企業中首家探索科研人員股權激勵企業,這里的科研人員既是科研的能手,也是企業的股東,渾身充滿推動科技發展的新動能。
改革成果“而今邁步從頭越”。五年間,包鋼勇探改革“深水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以改革之力將“齊心協力建包鋼”紅色血脈更好傳承。
“齊心協力建包鋼” 繪就新包鋼低碳綠色美麗畫卷
綠色,生命之色,引領時代發展的主色彩。包鋼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讓“紅色”包鋼更增添了“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
翻開《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第396頁刊登著包鋼拆除2號高爐的照片,這是包鋼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寫照。五年來,包鋼淘汰以2號高爐為代表的一大批環保落后設備和落后產能,以國內先進、環保優秀的裝備取而代之。實施了以10座焦爐脫硫脫硝、500萬噸球團帶式焙燒機、總排污水治理等為代表的超低排放項目,標志包鋼進入“超低排放時代”。包鋼堅持“生產經營服從于環境約束,生產組織讓步于環境治理”的原則,遵循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治污方式,大力推進大氣、水、土壤協同防治,超額完成地方政府下達的節能任務,環保指標持續改善。全面啟動超低排放改造和特別排放限值改造,焦爐系統提前實現超低排放,稀土冶煉企業廢氣達到特別排放限值;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無廢園區”,助力包頭市“無廢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廠容綠化美化,廠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主動承擔大青山南坡綠化造林和廢棄采坑的生態修復,榮獲了“綠色工廠”“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綠化模范單位”“綠色礦山”等稱號,實現了從彌補環保欠賬到環保指標全面向好、綠色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的轉變,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了包鋼力量。
今年5月,包鋼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規劃研討會暨規劃目標發布,包鋼作為中國鋼鐵行業第三家、內蒙古首家企業向全社會鄭重發布包鋼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規劃。諾言有力,擲地有聲。包鋼肩負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草原鋼城對綠色發展的暢想,正逐步呈現出更加美好的圖畫。
同時,包鋼致力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與華為公司等10多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中國制造2025”指導下,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智慧“芯片”,白云鄂博鐵礦實現了全球首個大型運礦汽車無人駕駛;在高端板材倉庫,出現了無人操作運行的奇妙景觀;在多條生產線上,機器人代替人工正被逐步推廣。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正在構劃包鋼高質量發展的立體風景。
“齊心協力建包鋼” 彰顯新時代“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使命
“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如同一本打開的書籍,訴說著包鋼建設發展歷史;如同一塊厚重的鋼鐵,將紅色的記憶沉錨。社會各界人士及包鋼干部職工參觀后,均被黨中央“全國為包鋼,包鋼為全國”的號召深深打動,在這里找到了包鋼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思想之源、力量之源。
打鐵還需自身硬。包鋼黨委強化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筑牢企業發展的“根”與“魂”,增強自治區工業長子的責任擔當與堅強意志。
包鋼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企業發展成果與職工共享,職工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包鋼黨委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提升辦實事的“溫度”、開新局的“力度”,先后制定發布三批32項“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件件有落實,項項有回聲,重點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企業發展依靠職工群眾,企業發展成果惠及職工群眾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實。企業收獲了點贊、表揚、夸獎,也收獲了萬眾一心、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今年8月,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音河鄉傳來福音,包鋼黨委資助的100萬元鄉村振興資金全部到賬。這是1998年阿榮旗遭遇百年不遇大洪水,包鋼捐資新建獵民新村之后的又一次有力資助;也是包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的實際行動。
2020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斷,包鋼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廣大黨員干部職工踴躍捐款捐物,堅守防控一線,包鋼三醫院醫護人員白衣披甲馳援湖北,捐助的支援武漢抗疫醫院的、價值1800萬元的馳影A30磁共振診療車是內蒙古捐助中單筆價值最大的物資。2021年10月,額濟納旗疫情發生后,包鋼又捐助500萬元現金、60萬元物資。包鋼黨委響應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對口幫扶,2016年以來共計投入幫扶資金與物資約2100萬元,書寫了守望相助的新篇章。
回溯歷史,“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是“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生動寫照和戰略號召;新時代,這個號召賦予了“齊心協力建包鋼”更加豐富的內涵。肩負著黨和國家的殷切囑托,承載著內蒙古工業長子的使命擔當,包鋼在未來“趕考”路上,必定賡續“齊心協力建包鋼”紅色血脈,以如椽巨筆擘畫國有企業新時代的無上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