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
我的開學第一課,來自朋友圈里多位教授的集體推薦——《神文!高校教授跑了一個月外賣寫下這篇文,幾千萬瀏覽量,5萬+評論》。推薦的理由如果劃重點,這一句話我認為最到位:現在靠“腳”寫論文的教授太少了!靠“腳”寫論文,最經典的說法,應該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里的“四力”,已經成為加強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1]近年來,華龍網不斷打破內容形式的界限,發揮創意思維,促進表達上的創新,生產了一大批“讓正能量產生大流量,好聲音成為最強音”的作品。用活紅色資源,講好黨...
近年來,新聞媒體為適應社會化傳播趨勢,部分新聞創作不再拘泥于傳統新聞的生產和呈現思路,而是愈加重視以創意為核心來搭建內容框架,強調創意所包含的交互性、情感性、藝術性等特征,運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持續創新,糅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數據圖表、H5等多種表現形態,打造互動化、集合性、沉浸式的融合新聞,期望以此提升新聞傳播力與影響力。然...
解決。首先,談談主流意識形態的概念和傳播意義主流意識形態是在一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并且被大多數的人或者組織接受和遵循的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它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基石,通常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等內容構成。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包...
今年,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10年。10年來,各級各地主流媒體進行了持續深入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路徑和經驗。隨著媒體融合發展持續向縱深推進,在建設自主可控新型主流媒體平臺漸成共識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做大做強,建設高水平新型主流媒體,成為各主流媒體必須破解的難題。南方+、澎湃、潮新聞等省級新型主流媒體平...
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策劃系列解讀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用心用情鼓舞新征程奮進力量;緊緊依托主陣地守正創新,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媒體融合發展異彩紛呈,表達方式新穎獨特……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各地地方黨刊不忘初心、大膽實踐,在傳播黨中央聲音、宣...
2023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對主流媒體加快媒體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以國際傳播見長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近年來,中國新聞網(以下簡稱“中新網”)秉持用戶思維深度推進融合發展,全力推動重塑外宣業務、重整外宣流程、...
選題策劃上,本季《新民歌大會》的10支作品,從歌曲、歌手到創演場景,分別聚焦鄉村振興、文旅發展、民族交融、國際交流等方面,展現出廣西各個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以及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面貌。在制作流程上,我們走出演播室,對創演地場景進行新民歌美學的風格重塑,“潮化”平日熟悉的場景,用實景創演秀的挑戰感和反差感形成對觀眾的吸引力,把飽滿的...
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隨著數字技術持續進化和移動媒介不斷革新,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發生深刻變化。從2015年“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到2020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
但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本應起到社會穩定壓艙石作用的一些媒體,在“流量為王”的錯誤指引下,搞標題黨,發低俗內容,甚至充當了謠言的放大器。01部分媒體的錯誤表現一是搞標題黨。現在有些媒體文章的標題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震驚!……”“勁爆!……”“定了!……”“火了!……”大到一地宏觀政策,小到天氣交通信息,都是讓人緊張兮兮點進去,一聲長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科學技術向著世界領先水平邁進,但在當今國際傳播競爭中,中國國際傳播能力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第一是文化認同度受限,話語鴻溝仍存。中國文化語義復雜,屬于語境龐大的高語境文化,由于信息接收和傳遞表達方式不同,對信息傳輸者的語境表達要求以及信息接受者的理解轉化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極其容易形成對價...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1]如今,數據新聞在中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媒體都對數據新聞進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實踐,有的還做成了名專欄,比如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欄目、澎湃新聞的“美數課”欄目、財新網的“數字說”等。數據新聞可以更直觀、更有說服力地展示重大事件、社會問題和政...
2022年11月起,國家網信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等國家部門相繼單獨或聯合發布了三份政策性文件或法律法規,引起全社會對網絡暴力的高度關注。國家致力于構建網絡暴力的多元治理機制,但如果聚焦于刑事和民事治理,也有相關的問題值得評析。網絡暴力多元治理機制的構建2022年11月2日,中央網信辦秘書局發布《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
絡暴力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但是對于網絡暴力的認知,需要具有“史感”與“網感”。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一經引入,在相關研究中就開始出現對網絡暴力元素符號、“不良信息”[1]等進行的研究;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隨著Web2.0時代社交媒體的興起,一系列“新媒體事件”中出現了如話語爭斗、人肉搜索等“對立認同”的對抗性話語生產[2];而...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網絡熱點事件的爆發過程中,時常出現隱私曝光、輿論批判、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互聯網的便利性和匿名性使得網絡暴力的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和隱蔽,不少網民出于道德義憤或不明真相等原因,針對熱點事件的當事人表達負面情緒和極端觀點,隨意地對他人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
傳統觀點認為,企業和顧客在價值創造中為獨立角色,企業創造價值并在價值鏈上線性傳遞給顧客,顧客是價值使用者和破壞者(Normann和Ramírez,1993)。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價值不再是由企業單獨創造,而是企業和顧客共同創造(Prahalad和Ramaswamy,2000),由此,價值共創的研究開始受到關注并不斷發展。國外有關價...
當前,新聞輿論工作越發要求以“評論制勝”來進行引導,各大媒體機構也都希望評論能成為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評論的價值、地位越來越高,也深受重視。與此同時,媒體又都面臨一個共同難題——評論人才極其短缺、高質量評論產品稀缺。盡管幾乎所有媒體領導都深知評論的重要性,但很少能從體制機制、價值激勵、薪酬保障、團隊建設等層面,來...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如何使得地方故事深入人心,開展富有實效的國際傳播,成為當前地方主流媒體必須...
8月23日,杭州亞運會開幕倒計時30天。這是中國第三次舉辦亞運會。在傳媒行業加速變革的當下,通常比賽結束后幾分鐘快訊、消息稿就已經上網。而混采、新聞發布會結束三四個小時左右,采訪實錄甚至通稿也會上傳到賽會info系統。觀看直播,還能聽到現場觀賽沒有的專業講解。那么文字記者為什么還要去現場?在現場,文字記者又能發揮哪些作用?讓我們一起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