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關注度與日俱增。講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故事,不僅是中央主流媒體應有的擔當和責任,也關系著國家形象的樹立和未來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外媒對中國經濟的報道時常陷入兩個錯誤的極端。一是以“中國經濟崩潰論”唱衰中國,認為局部的風險或困難將拖垮整體的發展。二是鼓吹“中國威脅論”,通...
1980年,托夫勒提出人類社會形態正由工業社會發展至信息社會,而這第三次浪潮文明代表著世界將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正如托夫勒所預言的,在過去數十年中,互聯網的誕生與其引發的信息革命迅速改變了生產過程、社會通信和傳播結構。在信息時代中,信息技術成為驅動社會變革的力量,信息和知識則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以Chat...
讓新聞報道察疏漏、能成事、辦大事王傳鈞前兩天,我學習了劉國昌老師寫的《告別“低價值”報道》(已在多個公眾號轉發),頗有感觸。深刻地意識到新聞報道在寫作上有高低之分,在價值上也有高低之別。劉國昌老師目前正在通過該文呼吁媒體告別“低價值”報道,多發“高價值”稿件。因為“高價值”報道,新聞含金量高,社會影響大,傳播效果好;而“低價值”報道,...
一直以為“扶著墻進,扶著墻出”是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沒想到兩千多年前,楚靈王的滿朝文武大臣早就這么做了。這應該算是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我國最早的減肥事件。看來“惟楚有才”不是浪得虛名,起碼那個時候就開始“惟楚有身材”了,為后來之人的才氣、才華和才能的長進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何以見得?孟子老先生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所謂“新社會新聞”,首先是新聞,具有新聞需要的各種特質。同時,它和普通市民息息相關,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內容,尤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講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面對新社會新聞,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現實,要依托科技,依托創新,形成屬于媒體單位的新質生產力。面對網媒頻出的爆款,傳統媒體人經...
人是萬物的尺度。[1]企業即人。[2]當我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聚焦于本質時,就會發現人才既是媒體融合問題的源頭,也是解決媒體融合問題的答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今天和未來主流媒體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任之一,就是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落實為有效的人才管理能力和方...
較之以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新聞人只需會寫,或會拍,或會剪,或會播的單一技能狀態,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聞工作需要。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界限越來越模糊,成為“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編輯”,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直面的現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新聞人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學習力。這里所說的學習力,就是始終...
“用時間消滅空間”作為新聞傳播學信條,曾貫穿于新聞生產的全過程中,對新聞生產效率的追求使得新聞生產中時間“完勝”空間。美國學者愛德華·索亞曾說,“人文社科學界長期盛行的‘時間萬能敘事’,一定程度壓抑了空間問題的顯現”[1]。而隨著新興傳播技術的深度“介入”,新聞生產在內容采集、分發等環節逐步實現了“智能化再造”,[2]新聞生產不再“遙...
“空間與時間是人類生活的根本物質向度。”[1]空間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代表其物質基礎與社會意義。現代媒介技術產生之前,空間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統一于地方,空間是具體化的、經驗性的。但在現代媒介技術的作用下,空間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逐漸分離,社會空間成為脫離地方的抽象化存在,成為列斐伏爾所謂的“具體的抽象”。[2]曼紐爾·卡斯特也用...
號、今日頭條到抖音、快手,“自媒體”發展始終存在“內容亂象”頑疾。各領域“網紅”不斷涌現,使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更加復雜。從全球內容生產變革的視角看來,“自媒體”行業屬于正在涌現的“創作者經濟”的典型代表。“創作者經濟”指創作者通過創作內容,獲得粉絲,并以此贏利的經濟行為[1]。應將“自媒體”視為一種形成中的新職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專業...
在傳播分眾化、主流用戶不斷迭代的背景下,主流媒體平臺不僅面臨優質性內容可持續生產的挑戰,也面臨著如何以更具吸引力的傳播內容、更多元化的傳播形態來爭取廣大主流用戶的挑戰。2020年7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臺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
新聞專業的學術價值與現實價值的沖突一直備受爭議,前段時間網絡紅人張雪峰關于“不要報考新聞專業”的話題不斷發酵,發展到“新聞專業價值何在”的多重維度的公共討論,新聞學的主要矛盾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盡管本次沖突的主要引發者張雪峰對新聞專業了解程度有限,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不少專業人士加入了討論之中,其中不乏對“粉絲數量多是否意味著新聞專業...
美國新聞發布制度脫胎于20世紀30年代誕生的美國政府新聞發言人機制,當時的新聞發言人在行政職能上不屬于政府機構,而是以總統私人秘書的身份工作。[1]隨著美國新聞發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到20世紀70年代逐漸發展成型。其間,伴隨著西方大眾傳媒的興起,兩者交互影響,使得西方國家的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平臺宣傳政府主張成為常態,其中以美國為典型。對美...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媒體融合十年,主流媒體擁抱互聯網,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積極運用互聯網,鞏固壯大網上主陣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為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主流媒體開始在傳統新聞生產之...
我的開學第一課,來自朋友圈里多位教授的集體推薦——《神文!高校教授跑了一個月外賣寫下這篇文,幾千萬瀏覽量,5萬+評論》。推薦的理由如果劃重點,這一句話我認為最到位:現在靠“腳”寫論文的教授太少了!靠“腳”寫論文,最經典的說法,應該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里的“四力”,已經成為加強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1]近年來,華龍網不斷打破內容形式的界限,發揮創意思維,促進表達上的創新,生產了一大批“讓正能量產生大流量,好聲音成為最強音”的作品。用活紅色資源,講好黨...
近年來,新聞媒體為適應社會化傳播趨勢,部分新聞創作不再拘泥于傳統新聞的生產和呈現思路,而是愈加重視以創意為核心來搭建內容框架,強調創意所包含的交互性、情感性、藝術性等特征,運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持續創新,糅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數據圖表、H5等多種表現形態,打造互動化、集合性、沉浸式的融合新聞,期望以此提升新聞傳播力與影響力。然...
解決。首先,談談主流意識形態的概念和傳播意義主流意識形態是在一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并且被大多數的人或者組織接受和遵循的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它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基石,通常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等內容構成。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包...
今年,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10年。10年來,各級各地主流媒體進行了持續深入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路徑和經驗。隨著媒體融合發展持續向縱深推進,在建設自主可控新型主流媒體平臺漸成共識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做大做強,建設高水平新型主流媒體,成為各主流媒體必須破解的難題。南方+、澎湃、潮新聞等省級新型主流媒體平...
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策劃系列解讀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用心用情鼓舞新征程奮進力量;緊緊依托主陣地守正創新,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媒體融合發展異彩紛呈,表達方式新穎獨特……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各地地方黨刊不忘初心、大膽實踐,在傳播黨中央聲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