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如果說特稿與其他消息寫作有重要區別,那么其中一點就是特稿報道里有大量其他消息里所沒有的細節描寫。普利策特稿獎評選標準中突出了對特稿作品文學性的重視。無論是對現實場面、歷史背景,還是對人物的外貌、行為以及內心活動,普利策特稿獎獲獎作品都進行了細膩的描寫。這說明美國主要媒體在策劃和把關特稿時,除了需要突出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以及現實意義外,...
編者按:最近幾年,非虛構寫作在中文世界盛行,但作品質素往往層次不齊。有許多內容與形式俱佳的作品出現,但也有一些文章像是采訪材料的堆砌或只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內容。在特稿寫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沒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方法論或小技巧?全球深度報道網特別邀請資深新聞人陳婉瑩,以她在《紐約每日新聞》工作的經歷,分享她的特稿寫作經驗。
新聞特稿(Feature)是對新聞人物、事件、社會問題進行深度探索的、生動詳盡的報道。曾在以特稿板塊見長的南方周末任執行總編輯的向熹認為:特稿是篇幅較長、接近文學的新聞文體,其線索(或關鍵人物)明晰而所涉復雜,且包含了文字的歷險和涉趣。這些特點...
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個人天賦與后天努力的結合體。個人天賦無法多說,各人情況不同,但落實到技術層面,特稿也還是有一些基本的技術和規律可循。我從事特稿記者7年,也試著做些歸納。文章里面采用的例子,多為這些年發表稿件的一些段落。并非這些段落寫得有多好,只是對自己的作品比較熟悉,相對好舉例子,權當拋磚引玉。一、標桿想成為一個好的特稿記者,入行...
碎片化閱讀時代,特稿等深度長文越來越難以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特稿寫作在“與流量握手言和”的同時,如何不墜于對流量的盲目崇拜?離地三尺,讓特稿意義上升大家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好的特稿選題有哪些特質。實時熱點確實會出一些特別好的稿子,但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類特稿有這樣一個標準——離地三尺。離地三尺就是說,得能從地上拋起來一點,不能太實,然后在...
編者按如今的報紙版面上,一兩千字甚至更多字數的報道很普遍。這些報道篇幅冗長、結構松散,更似一篇特稿,故稱“消息性特稿”。那么,如何寫作“消息性特稿”?“消息性特稿”主要存在哪些問題?……今天,我們從反面來分析相關案例,來看看不好的消息性特稿長什么樣,目標是為了我們在實際寫作中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仔細閱讀發現,這些“消息性特稿”主要以細...
文|葉偉民直至2006年,也就是我從業3年后才第一次知道特稿。當時我從長沙來到廣州,進入剛創刊的《南都周刊》,這是一份立志以《紐約時報雜志》為品質標桿的新銳刊物,到處洋溢著對“特稿”的熱情。我領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去湖北黃石采訪警察吳幼明,他因發帖揭露當地交警罰款內幕而被處理。我在一個被貨運鐵路貫穿的小鎮找到了他,這是我見過最個性的警察,...
前言從事非虛構寫作已經有十多年了,寫過很多也編過很多作品。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突然升溫,火遍文學、新聞、影視等多個領域。這是轉型沖突、表達升級、傳播革命和資本驅動等多方合力的結果。我時常會被一些年輕作者索要“書單”或“作品列表”。而我對此總是小心翼翼,我知道一個在風格成型期的作者,所接觸到的參照品極其重要。就像一個...
今天,我們如何做好一個稿子?在最近一期的谷雨沙龍上,谷雨實驗室資深作者袁琳提出了自己的標準:第一,必須是一個好故事;第二,有豐富細節;第三,有延展性;第四,有多元化視角。臺下有人點頭。《智族GQ》資深報道編輯康路凱有不同意見。他認為,一個好故事,并非想像中那么重要。他看到美國同行的一些特稿,“你說是評論也好,個人化的表達也好,散文也好...
今天,我們如何做好一個稿子?在最近一期的谷雨沙龍上,谷雨實驗室資深作者袁琳提出了自己的標準:第一,必須是一個好故事;第二,有豐富細節;第三,有延展性;第四,有多元化視角。臺下有人點頭。《智族GQ》資深報道編輯康路凱有不同意見。他認為,一個好故事,并非想像中那么重要。他看到美國同行的一些特稿,“你說是評論也好,個人化的表達也好,散文也好...
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個人天賦與后天努力的結合體。個人天賦無法多說,各人情況不同,但落實到技術層面,特稿也還是有一些基本的技術和規律可循。我從事特稿記者7年,也試著做些歸納。文章里面采用的例子,多為這些年發表稿件的一些段落。并非這些段落寫得有多好,只是對自己的作品比較熟悉,相對好舉例子,權當拋磚引玉。一、標桿想成為一個好的特稿記者,入行...
幾年前在《人物》雜志工作時,時任主編李海鵬總是強調一句話:寫作是末技。當時我入行不久,對這句話很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觸:作為業內公認的最杰出的特稿寫作者,竟然宣稱寫作是末技,這對新手是否會構成誤導?然而隨著采訪寫作經驗的日漸累積,我開始逐步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七分采、三分寫相比于其他新聞體裁,特稿因更具文本之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
新聞特稿(Feature)是對新聞人物、事件、社會問題進行深度探索的、生動詳盡的報道。曾在以特稿板塊見長的南方周末任執行總編輯的向熹認為:特稿是篇幅較長、接近文學的新聞文體,其線索(或關鍵人物)明晰而所涉復雜,且包含了文字的歷險和涉趣。這些特點...
編者按如今的報紙版面上,一兩千字甚至更多字數的報道很普遍。這些報道篇幅冗長、結構松散,更似一篇特稿,故稱“消息性特稿”。那么,如何寫作“消息性特稿”?“消息性特稿”主要存在哪些問題?……今天,我們從反面來分析相關案例,來看看不好的消息性特稿長什么樣,目標是為了我們在實際寫作中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仔細閱讀發現,這些“消息性特稿”主要以細...
編者按采訪,是記者終生要面對的重要工作。如何讓自己的采訪工作能夠一次就達到目的,可能每一名記者都有自己的“妙招”。今天,我們來聽《人物》雜志主筆謝夢遙老師,講講他自己采訪經歷中,是如何面對采訪對象,是如何在采訪中“一語中的”,如何更好地實現采訪目的!在我所在的特稿這個領域里,如果一個記者和采訪對象聊了很長時間,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那...
近兩年,“非虛構”的概念非常火熱,但真正優秀的非虛構作品仍然寥寥。“非虛構”究竟是什么?一篇優秀的非虛構作品,需要在采訪方面下哪些功夫?流量當道的今日,非虛構的未來又在哪里?從“真實性”說起提到非虛構寫作,大家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真實性”:作者為什么會得知那么多的細節?非虛構寫作中的“真實”究竟是什么?我認為非虛構的真實性,或者它...
碎片化閱讀時代,特稿等深度長文越來越難以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特稿寫作在“與流量握手言和”的同時,如何不墜于對流量的盲目崇拜?離地三尺,讓特稿意義上升大家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好的特稿選題有哪些特質。實時熱點確實會出一些特別好的稿子,但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類特稿有這樣一個標準——離地三尺。離地三尺就是說,得能從地上拋起來一點,不能太實,然后在...
“特稿的每一個段落,都很重要。但總有一些段落比另一些段落更重要。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開頭和結尾上。因為這個時代的閱讀習慣,開頭比結尾可能還要重要。能讀到(拉到)結尾的是少數人,但至少大家都會掃一眼開頭。就像站在《非誠勿擾》的臺上,人們的耐心是那么少,你要確保出口就得到喝彩,你要確保頭幾句話就調動起他人的期待,否則就你就被按燈下場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