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上一期,我們比較分析了《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對于北京疫情防控發布會的報道,帶大家看了會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新聞報道中體現。而本周,大家紛紛被【《新京報》微博賬號被依法查處】吸引,今天我們來鑒賞比較一下市場化媒體在疫情報道中的表現。《新京報》,這個“負責報道一切”的報紙近日卻沒有對自己的報道“負責”,在涉北京疫情報道時“導向錯誤、斷章...
《聊齋志異》人物塑造的“寫意”手法張思源中國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有許多獨到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是“寫意法”。在中西文學對比中我們會發現,傳統的西方文學往往是寫實的、細膩的;中國文學大多是寫意的、傳神的。僅就外貌描寫來說,西方很多名著幾乎像拍照一樣,把人物的五官、身材、服飾都面面俱到地描繪出來,細致入微,甚至連人物走路、裙裾擺動的聲音都能聽...
新聞特寫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劉金鳳在寫作新聞特寫這一體裁時,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選取重大題材提煉深刻主題新聞特寫的題材選取對提升作品的新聞價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丹尼爾·威廉斯在他的《特寫寫作技巧》一書中說:“只要你稍稍具有一點想象力,你就會發現,尋找特寫題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睜大眼睛,觀察你周圍的生活,你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題目...
從黛玉評香菱詩看寫文章技巧方鄭毅詩歌是一種文學樣式的總稱。從不同角度看,詩有不同的種類。簡單一點,詩歌分為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雖然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有很大的不同,但創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是相通的。這里,筆者想借《紅樓夢》中黛玉評香菱詩來談談寫文章的技巧。一、“立意要緊”《紅樓夢》第48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寫到香菱學作...
【導語】2013年,是時政類微信公號肇始之年;2014年,則是爆發之年;2015年,可謂全盛之年。我們親眼見證了2013年別人的熱鬧,也親歷了這兩年自己的成長,其間不斷在“時、度、效”方面摸索,今天帶你揭秘“學習小組”和“俠客島”微信公眾號怎樣做到篇篇文章10萬+。過好三關站穩腳跟第一關,底色與特色。僅在人民日報社,就有29種子報子刊...
把新聞寫得更活些,是讀者的希望,也是記者追求的目標。下面結合我的實踐寫些體會,供大家參考。一、寫活細節著名作家孫犁在《與友人論傳記》中說:“古代史家,寫一個人物,并不只記述他的成敗兩方面的大節,也記述他日常生活的細節。”細節決定一部作品或一個人物塑造的成敗。細節雖小,卻能影響全局。我們在寫新聞作品時,尤其在寫以現場感見長的新聞特寫時,...
從增強可讀性上下功夫,提高影響力劉立志做媒體首先要增強可讀性。沒人看,就談不上影響力。要想有人看,就得好看。1946年,胡喬木在解放日報發表題為《短些,再短些》的著名評論,談到了一個重要觀點:“寫的愈長看的人愈少。”這話說得絕對了一些,但應該說還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特別是在快節奏的今天,有多少人能耐下性子來看長篇大論呢?何況,現在...
想扮靚稿子的“顏值”嗎?不妨這么做!王業霞作為一個記者,誰不想扮靚自己稿子的“顏值”?怎么辦呢?在選擇角度上下點功夫,是其中一招。大家知道,寫稿有個角度問題,角度選擇得是否恰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篇稿子的成功與否。最佳角度的選擇可以變平庸為新鮮,變枯燥為生動,變膚淺為深刻,甚至可以變舊聞為新聞。這是在新聞實踐中經常遇見的事情。下面我...
你知道寫好人物故事的這些秘訣嗎?陶建群一篇好的人物報道,需要有對話、細節、動作這三個要素。運用好這三個要素,就能把人物寫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先說對話◇精彩的對話,不僅是表達人物性格特點、展現內心世界的需要,而且最能反映其思想品格、價值取向、精神本質,給人以教育和啟迪。前不久,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記者部原副主任王學孝寫的《別叫我錢老...
在企業的關心支持和《人民郵電》報、《江西郵電報》等報社編輯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成為多家媒體的通訊員,已在全國近90家媒體用稿2800多篇,其中有18篇稿件被分別評為全國、部、省級“好新聞”作品。一些新聞寫作愛好者問我寫稿用稿的“秘訣”,我回答是,筆耕有獲勤為徑,媳婦時久熬成婆,但具體要做到“十忌”。一忌心靈浮躁一些初寫稿件的作者,總希...
江津網7月3日(記者楊洪實習記者嚴云烽)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區新聞宣傳工作者的新聞策劃寫作能力,今日,江津區2015年新聞骨干班培訓正式在區委黨校學術報告廳開班,56名來自區內各媒體的記者、編輯和各鎮街、部門的骨干通訊員參加開班儀式。據悉,這也是江津首次大規模系統培訓新聞骨干。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辛華參加儀式并作開班動員。“內容為王的媒體...
“萬事開頭難”,作為有志于從事新聞工作的的人來說:好第一篇新聞稿件十分關鍵。本文將從四個方面論述新聞稿件的寫作技巧及注意事項。一、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于發現新聞線索為什么有的記者能寫出漂亮的新聞作品,而有的記者仍然發現不了新聞線索,或者說發現不了有意義的新聞線索呢?為什么有的記者總是埋怨沒有什么東西可寫,而一再要求編輯老師為他們...
記者是要靠作品立身的。一提起埃德加·斯諾,就想起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提起范長江,就想起他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提起穆青,就忘不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作品,就是記者的刀槍、炮彈,也是記者的臉面、名片。如果以記者身份走下去、走出去,人家對你的作品一篇也說不出來、一篇也沒有印象,你會不會覺得頂著記者的名號渾身不自在?那么問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