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說,一個先進單位,專職記者已經報道過幾次了,倘若再報道,確實有一定的難度。然而,也決不是絕對不能報道。只要下決心“挖”,總是可以“挖”出新東西的。那么,應當從哪些方面著手“挖”呢?
在不少初學寫作者中,都存在著說、寫分家的問題。按說,說和寫,都是受同一大腦支配的,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說,筆下就怎么寫,這有何難?
別人勸你開始學寫作要從“小”開始,這是有道理的。短小的東西結構簡單,容易駕馭;而且報刊上對短小的消息等需要量也大。從“小”開始,可幫你盡快人門,并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世上許多事物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小”是“大”的開始,“大”是“小”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小”也便沒有“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寫稿從小消息、小故事、小言論開始,正是遵...
穆青在《談談人物通訊采寫中的幾個問題》中曾指出,當記者掌握了大量的細節后,還必須善于構思,巧于運用和安排這些細節,突出它的思想意義和感人的力量。
今天,兩會時間正式開啟。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達5000余人,會期近一周,怎樣從海量信息中找到好選題?《政府工作報告》年年發布、采訪對象都是老面孔,怎樣從中找到新亮點?
當你剛開始從事新聞學習寫作,就有登大報、登“大塊頭”的愿望,這說明你的志向還是很遠大的,這一點值得肯定。可是你忘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宏偉目標的實現都是靠一點一滴的努力換來的。你不妨問一下從通訊員這條路上走過來的名記者或名作家,他們如今之所以能在全國性報刊上刊登有分量的文章,恐怕也是在小報小塊文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開始學...
新聞導語怎樣用事實說話?新鮮出爐的第31屆中國新聞獎給我們作了示范,這次斬獲文字消息一等獎的三篇消息的導語,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范式:新華社消息《從“暫停”到“重啟”: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這是注定將載入史冊的重要時刻: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人員憑健康“綠碼”安全流動。
新聞特寫在報道新聞事實時,特別強調用描寫的手法去再現報道對象。通過精心的描繪,渲染氣氛,使其達到情景交融,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有鑒于此,寫新聞特寫一定要有現場感。這種現場感從何而來呢?首先是來自記者的現場觀察。
最近這幾年,筆者跟隨州委副書記、州長下鄉、開會、調查研究等等的新聞采訪活動很多,大部分是會議消息。眾所周知,會議新聞的稿件大多采用通稿的形式,即“新華體”,一般很難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