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采訪
一篇命題作文,若連題目本意都不清楚,談何寫得優秀?財經新聞亦然。想要寫好財經新聞,首先得知道財經新聞到底是什么?廣義的財經新聞:覆蓋全部的社會經濟生活,與經濟有關領域包括生產到消費,從城市到農村,從宏觀到微觀,從安全生產到服務質量,從經濟到政治...
6月11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采訪報道活動啟動。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組成記者報道組,深入黑龍江、海南、湖南等地,走進社區、鄉村、校園、企業和普通家庭,用鏡頭、筆記錄基層群眾奔小康的美好故事。此次“走向我們...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即我國40%的人、62%的網民都是直播用戶。除了以往的演唱會直播、真人秀直播、游戲直播、體育直播,目前各種學習、消費、泛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直播越來越多。特別是...
剛入行那會兒,總是重寫作而輕采訪,覺得后者不過找人聊天,說啥寫啥就是。很快,我就得到教訓,要不寫上一堆無用的話,要不丟三落四,問了芝麻,忘了西瓜。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拿起電話——嘿嘿,又是我。后來,有前輩告誡:七分采,三分寫。我真正意識到這是金玉良...
采訪提綱如何切入主題?如何推進采訪?如何理清邏輯?6月底,《傳媒茶話會》對話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副總編輯趙安平,光明日報教育部原主任、高級編輯汪大勇,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高級記者張顯峰,資深媒體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編輯、記者葉偉民。準...
新聞采訪中的提問技巧羅睿作為一個記者,要想寫出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前提是要采訪,通過采訪獲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文章結構,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聞稿件。“記者不開口,材料難到手”。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采訪對于新聞創作的重要性,而提問又是其中的關鍵。提問,是談話采訪的核心,它是記者與采訪者通過對話來進行語言交流的一種方式...
如何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王珊新聞采訪是一種在新聞現場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完成的特殊調查研究活動。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人際之間的情感互動和交流,所以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盡量消除對方不良的心理顧慮以及針對采訪對象的情緒變化和現場環境對被采訪對象的心理影響,及時調整自己的采訪方式成為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采訪修養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
編者按什么是“不帶外殼”和“帶有外殼”的人?如何采訪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以人物報道見長的新華社國內部高級記者張嚴平,通過生動的講述,以她采寫的人物報道中的兩個主人公為例,為我們傳授了人物采訪的破“殼”高招。◆如何采訪“不帶外殼”的人物?避免有關媒體報道、材料帶來的先入為主。調動所有的器官去采訪。要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所謂“不帶外殼”,就...
如何采寫現場短新聞?不少記者都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結合自身經歷,對報紙現場短新聞的采寫談點個人淺見。一求“新”。所謂新聞,就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的特性是向公眾傳遞最新的各種信息。求“新”,是采寫現場短新聞的首要要求。清代學者李漁曾說過,“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新聞貴在新,是新聞的特殊性質和傳播...
教你幾招采訪談話技巧葉曉楠在新聞圈里,向來有句俗話叫作“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可見,一篇成功的新聞作品取決于采訪。事實上,記者工作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與人談話,這也是決定工作成效最關鍵性、同時最具靈活性的因素。因為人家愿不愿意跟你聊,愿不愿意跟你說真話,愿不愿意今后繼續與你打交道,都取決于采訪者說話和溝通的技巧,這的確是一門需要勤修的本...
跟總編輯學采訪:如何在信息冗余時代撐起深度報道的藍天編者按:新媒體時代,移動終端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實時性、交互性使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變成了碎片化模式。那么,我們還需要調查性的深度報道嗎?還會有人愿意去做調查采訪嗎?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性會被OGC(用戶生產內容)、AGC(數據生產內容)所取代嗎?或許,越是在這樣的時刻,作為職業記者...
如何采寫現場短新聞?不少記者都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結合自身經歷,對報紙現場短新聞的采寫談點個人淺見。一求“新”。所謂新聞,就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的特性是向公眾傳遞最新的各種信息。求“新”,是采寫現場短新聞的首要要求。清代學者李漁曾說過,“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新聞貴在新,是新聞的特殊性質和傳播...
編者按:什么是“不帶外殼”和“帶有外殼”的人?如何采訪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以人物報道見長的新華社國內部高級記者張嚴平,通過生動的講述,以她采寫的人物報道中的兩個主人公為例,為我們傳授了人物采訪的破“殼”高招。如何采訪“不帶外殼”的人物?避免有關媒體報道、材料帶來的先入為主。調動所有的器官去采訪。要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所謂“不帶外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