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采訪
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于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采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采訪是采...
2010年5月8日,英國天空新聞(SkyNews)的一位明星主持人凱?波利(KeyBurley)遭到了微博網民的批評。原因?她在采訪一位游說改革選舉制度的負責人大衛?巴伯(DavidBabbs)時態度傲慢,不斷打斷對方,言語中充滿了攻擊性。采訪...
本文由鄒思聰翻譯,首發于微信公號“鄒思聰的新聞筆記”采訪的對象只能是人。而人是情緒化的,社會性的,以及理性的動物。所以面對行行色色的采訪對象,作為一個記者,你需要做到以下內容:1.千萬別死于尷尬。2.無論是你是CEO還是實習生,最常見的膽怯是,...
一、提問的藝術1、問什么:①這是真的嗎?②這是新聞嗎?③這有什么樣的新聞價值?2、為誰問:①一為立場問題記者的所有采訪活動都會立足于自己或自己所服務的媒介的立場。具體地說,階級的、民族的、集團的歸屬感會左右記者采訪時的立場。②二為目的問題記者所...
一、要快速反應,熟練運用新媒體,提高報道的時效性時效性,是指事實發生與作為新聞事實發生之間的時間差(時距),同新聞面世以后激起的社會效果的相關量,即新聞產生應有社會效果的時距限度[2]。時效性是新聞價值中最基本的前提,是新聞的“生命”。如何向受...
新聞采訪是記者通過觀察、訪問獲取新聞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來講,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同時,也受制王被采訪對象,占被動地位。那么,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結合點呢?采訪前/見面1、介紹禮儀。由高到低,位尊者有優先知情權;由近及遠,根據位置...
人文素養的涵義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是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具備基本的人文精神,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處理媒體與觀眾、媒體與市場的關系。...
采訪的對象只能是人。而人是情緒化的,社會性的,以及理性的動物。所以面對行行色色的采訪對象,作為一個記者,你需要做到以下內容:1千萬別死于尷尬。2無論是你是CEO還是實習生,最常見的膽怯是,你害怕被別人發現你的膽怯。3如果你擔心你會像個傻瓜一樣出...
什么是“不帶外殼”和“帶有外殼”的人?如何采訪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以人物報道見長的新華社國內部高級記者張嚴平,通過生動的講述,以她采寫的人物報道中的兩個主人公為例,為我們傳授了人物采訪的破“殼”高招。如何采訪“不帶外殼”的人物?避免有關媒體報道...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新聞采訪活動可以分為“采”與“訪”兩個方面采,是指在采訪活動時記者對新聞事實的認知過程及規律,主要表現在記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念、思考和采集上訪,是指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人際互動及規律作為新聞活動過程的第一階段,采訪是有新聞價值的...
一、好奇和懷疑好奇是獲取新聞線索的源泉好奇是收集更多新聞事實和深入事實本質的動力懷疑是獲取新聞線索和深入報道的需要懷疑更是保證新聞準確、客觀的需要二、如何選擇信源(采訪對象)根據主題確定信源事實性采訪一級信源:當事人、目擊者二級信源:調查者、調...
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一)采訪的由來“采訪”這一詞,早在我國一千五百多年的古書上就開始使用了。顧名思義,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采集,二是訪問。在古代,主要是指朝廷內的史官,搜集歷史資料、各類情報所進行的活動。到了近代,著報紙的出現,許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