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素質
堅守38年他善于從看似“小”的人物與事件中發掘出含金量高的大典型,“感動中國”拾荒老人劉盛蘭、“最美高富帥”周江疆等一大批典型,經膠東在線宣傳走向全國。1976年高中讀書時,我的第一篇“處女作”發表在村委會的土墻上,從此開始了長達38年的新聞之旅。永遠扎根基層,熱情謳歌人民,不僅成為我執著追求的不竭動力,也成就了我新聞人生的最大價值。...
□本報記者袁舒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個別媒體出現子虛烏有、捕風捉影、張冠李戴的虛假失實新聞,對疫情防控造成不利影響,嚴重損害了媒體公信力。6月9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落實新修訂《準則》要求,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專題評議會,剖析成因、危害,探討治理舉措,推動新聞工作者進一步落實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抵制虛假失...
企業報記者怎樣抓新聞?秦承民我們的職業名稱叫新聞記者,這就規定了記者要以捕捉新聞為第一要務。采寫消息是記者的基本功,不論是大報記者,還是企業報記者,其能量大小、水平高低,首先要看他能否筆觸獨到地寫出引人入勝的消息。作為新聞主體的消息,在鐵路企業報上的數量并不算少,但真正有分量的消息實屬鳳毛麟角。要說不足的話,主要問題有幾方面:一、信息...
增強新聞敏感積極進行報道——從醫院報道工作說起梁瑩在新媒體時代,積極主動進行新聞報道是一個重要任務。這樣做,一是擴大自己單位的知名度,同時也為社會釋放更多的信息和正能量。筆者長期在醫院從事宣傳工作,對其中情況比較了解,也有頗多感觸。下面寫出來與大家交流。一、發現新聞線索及時報道在華西醫院,科室醫生和記者聯系非常緊密,他們有突發新聞,通...
編輯與記者的關系是傳播工作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處理好這種關系甚為重要。其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自覺尊重善待編輯,主動向編輯學習知名記者艾豐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剛剛到《人民日報》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多么老資格的、有名氣的記者,他們對夜班的編輯(上夜班的大多是年輕的編輯)都是十分尊重、十分客氣的。當時的艾豐很不理解,...
記者需要有的四種“眼光”何平無論旁人怎樣看,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時常以我的許多優秀的新聞同行特別是新聞前輩們而驕傲和自豪。我欽佩他們,往往能察人所未察,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有人把記者稱作社會的“瞭望者”。大抵如是。而對瞭望者來說,重要的是有一雙能洞察時代風云變幻的慧眼?!队浾摺把酃狻迸c辯證法》一書,集中圍繞新聞工作者如何開闊眼界...
老劉,西安人,40多歲。眼睛不大,彎成新月,閃著光。初次見他,他調動臉上所有肌肉對著我笑。手拍著圓鼓鼓的前額,兩腮垂掛,肚腩拱頂,像尊佛。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老劉是個的哥,專和執法不當較真。他每年告交警上百次,大多是幫同行,分文不取。我為此而找他,想深挖這個好故事。起初,那個“上百次”的驚悚數字還令我猶豫了半秒,但見到老劉一張佛臉上的...
獨家稿件是在現場搶出來的葉曉楠?葉曉楠(左一)在采訪現場作為多次參加全國兩會報道的記者,我的體會是,不論上會多少次,不論現代網絡等高科技手段有多發達,不論微博、微信、電郵傳輸有多便捷,記者到現場永遠是個先決條件。因為會場的情況各各不同,如果單憑...
最近有一檔電視娛樂節目特別火,叫《奔跑吧兄弟》,一群明星在鏡頭前奔跑,完成節目組交給的各種奇葩任務。其實,真正的“Runningman”面對的不是游戲關卡,而是交加的風雪,恐怖的惡疾,還有不可預知的危險。他們用智慧、勇氣、情懷通過一個又一個關卡,獲得一個又一個信息,組成一篇又一篇鮮活的文字。這些“奔跑者”,被稱為“記者”;他們筆下的文...
普利策有一句在新聞界耳熟能詳的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新聞記者要扮演好“瞭望者”這一角色,除了敬業精神和扎實業務能力外,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當前,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發展進入轉型期,新聞工作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
記者需要具備的五種能力華惠毅在各種信息每時每刻鋪天蓋地而來的今天,記者只有擁有見微知著的眼光,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共性中找到個性、從個性中揭示共性,從微觀中把握全局,從偶然中洞察必然,才能發現新聞中的閃亮之點。為此,記者需要具備以下五種能力。第一,“以小觀大”的能力通過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芒,是新聞報道“出彩”的常用技巧。記者要站在全...
隨著傳播媒介的日益豐富,不斷涌現的新媒體工具催生了傳統媒體與移動媒體的深度融合。為了優化信息內容與新媒體工具的結合,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如今,全媒體融合已然成為地市報改革發展的主旋律。然而,在轉型期,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進行角色轉換升級,成為融合時代下的全媒體記者,對于傳統媒體記者而言,是一個新命題更是一個考驗。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全媒...
有人把記者劃分為兩種類型:即職業型記者和事業型記者。前者,是把新聞工作當成賺錢養家糊口的職業,只想完成任務,多掙“工分”,并無其他追求。后者,是把新聞工作當成自己畢生的追求,癡迷其中,樂此不疲。近年來,仙桃日報社努力塑造一支事業型的記者隊伍,對年輕記者提出了三句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