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養成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采編工作面臨著思維融合、技術應用等新難題,廣大新聞記者須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為自己的轉型提供支撐。具體而言,新聞記者要從提升媒體融合意識、增強新聞捕捉能力、發展駕馭網絡語言能力、提升新媒體技術素養、整合不同媒介資源以及創新新聞運營模式等方面應對融媒體時代下采編工作面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各類新型媒體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狀態。在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生存競爭壓力。報社記者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才能做好采編工作,從而適應新環境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具體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對報社記者采編能力的新要求以及融媒體視域下提高報社記者采編能力的主要策略。
俗話說得好:“寫不了新聞頭條的記者不是好記者?!蹦敲葱侣勵^條是沙土里的金子,如何去偽存真、沙里澄金呢?這需要記者要有善于發現的新聞眼、高強度運轉的新聞腦、敏銳的新聞鼻、跑得快的新聞腿,還要有扎實的新聞功底做支撐。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深刻體現。《山西工人報》于1984年創刊,創刊30多年來,一直踐行“為工會工作服務...
恰逢下課時間,走出教室后,站在人流涌動的校道上,我掏出手機,此時,“性格內向少言的人適合當記者么?”這條選題直擊心靈,仿佛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質問我自己。歷來,我都有被貼上各種“高冷”、“性格內向”的標簽。正如迷路時,我寧愿埋頭搗騰地圖軟件,也不...
醫生是給人治病的,記者是給社會治病的。娛樂至死的后真相時代,真人秀會興旺,但是好奇心、充滿活力的研究、敏銳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風是絕不會過時。做記者,要對得起自己的飯碗。一個好新聞記者需要有一批高質量的大稿、特稿、調查報道來確定你的—“江湖地位”。...
隨著5G、AI、AR、VR及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在技術的迭代、升級、革新、采納和運用中逐漸走向深入,助力智媒時代到來。新聞記者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群體,承擔著追求超越和突破前行的社會使命。在今天這個以“快”為表征的時代,媒介的進化節奏尤其如此。移動互聯網、媒體融合的潮流本就讓人應接不暇,一個全新的智媒時代又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在話語制度主義視角下,記者角色是新聞業認同的話語表達和實現。本文以“記者角色過程模型”的四個核心概念為線索,梳理過去半個多世紀國外新聞學界有關記者規范、認知、實踐和敘事角色的研究,勾勒了一幅普適性和在地性、延續與變遷并存的新聞文化圖景,展現了記者在創建、維系、協商、重塑新聞業認同方面的能動性。未來研究可以循著既有的理論進路展開,持續推...
點進來的時候是否帶著疑惑,中國哪個地方會盛產名記者呢,名記者又不是土特產會有盛產的概念嗎?如果真有,會是高考大省河南嗎,是領跑全國GDP的上北深廣嗎,還是文化底蘊深厚的西安?帶著同樣的好奇與疑惑,我們接著往下讀。其實,寫的時候有點茫然和無措,心...
提到戰地記者,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對于全世界的受眾而言,戰地新聞報道是了解動蕩區域情況的重要渠道;而對于當地平民來說,戰地記者提供的是關于周遭環境的寶貴信息。巴基斯坦西北邊陲曾經幾乎是一片新聞“荒漠”,僅有的電臺并不關注社會問題。直到...
去年年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入兗礦集團新聞中心工作。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想,“新人到崗也需要三板斧”。于是,我像貓抓老鼠一樣,一直在觀望、等待,期待著那個讓我怦然心動的新聞線索早日出現。理想很豐滿,可現實總是很骨感。兗礦集團新聞中心可謂人...
王海燕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數字新聞學、媒體融合和創新研究、國際新聞傳播、媒體與性別研究。出版英文專著TheTransformationofInvestigativeJournalisminChina,在Journa...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到11月8日,我們又要擁抱記者節了,而今年是第20個記者節。當年喜迎第一個記者節的歡呼雀躍之鏡像猶在眼前。我也在人民日報社做記者30年后,來到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擔任院長,從事培養記者的新聞教育工作,開啟新的事業,承擔新的使...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很多媒體人在熱點事件報道中的欠佳表現,國內多家媒體的新聞報道,受到了公眾質疑。有人就此呼吁,中國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亟待提高,乃至專家型記者的老話題,又擺在了各種討論的新桌面上。一直以來,對記者行業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記者是“雜...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人的殷切期待,也是記者的光榮職責。講好新聞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引領社會價值導向,是作為新聞媒體人的使命。好故事要順應時代要求,響應政策需求;好故事要以真實為底色,以黨性為原則;好故事要以細節感人,以真情動人。新聞記者要增強“四力”,鍛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全面武裝自己,...
7月2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敘利亞記者朱雪松冒著危險,用手機近距離記錄下了以色列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進行空襲、敘利亞防空系統啟動攔截的畫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走出國門(《傳媒茶話會》試圖統計出一份準確的中國戰地記者人數表,但由于不確定...
等通稿是沒有前途的在媒體融合的戰場上,每天都有這種新的挑戰。以前的記者,面對的是寫獨家稿件的焦慮;以前的編輯,面對的是版面選稿的焦慮?,F在的記者,面對的是呈現方式多樣化的焦慮;現在的編輯,面對的是如何提升點擊率、閱讀量的焦慮。經營系統的同志們,面對的困難也不少,我們寫的活動策劃方案,是不是比社會上的企業更出新出彩?我們執行的現場活動,...
人民日報社國內分社記者常年堅守在采訪一線,他們深入基層采訪,努力改進文風,不斷增強“四力”,用真情采寫出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接地氣的新聞佳作。本期邀請其中的三位年輕記者,談談他們在基層采訪中的所見所思所得,以饗同仁。?
為什么中國大學培養不出頂級記者?來自媒體的靈魂質問。大部分大學里的新聞專業理論氣味重,絕大部分老師仿佛讀PPT的機器,很少能有老師帶著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因為老師自己都沒有媒體實踐經驗,大多論文至上、夸夸其談!學生對枯燥無味的理論興趣不高...
原標題:在見微知著中發現新聞,在閱讀中收獲成長——小記者“與編輯作家面對面”活動側記10月18日,百名小記者參加由梅州日報社舉辦的“與編輯作家面對面”的活動?;顒蝇F場,小記者們不僅學習掌握了新聞寫作和采訪的基本技巧,聆聽了兒童詩作家、五華縣作協主席繆德良和梅州知名作家葛成石關于讀書的精彩講座,還獲得兩位作家捐贈的圖書。文字記者指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