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養成
作者簡介:中國日報歐盟分社社長,高級記者,專欄作家,榮獲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2019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先后在中國日報總社商業周刊、上海記者站和上海英文星報工作,2009年至2018年擔任中國日報美國版副主編,并先后兼任中國日報駐紐約和華盛頓首席記者。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如何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傳播力...
深度報道是主流媒體的拳頭產品,對媒體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從實踐看,深度報道應該“以今日之事態,核對昨日的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更須直面熱點、解剖難點、亮出觀點。這要求我們深度報道記者既要具有犀利的眼光、寬廣的視野,還要具備扎實過硬的采寫能力和條分縷析的解題思維。也就是說,一名深度報道的記者從入門到成熟,再...
調查研究是新華社的看家本領,是新華人的傳家寶。10年前,新華社國內部設立重大報道策劃中心,目的就是更好地發揮國內部“接天線”和國內分社“接地氣”的優勢,形成加強調研報道的合力。重大報道策劃中心圍繞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展開調研,先后推出扶貧調查、解碼系列、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和醫療、教育、電商、外資、房地產、制造業等幾十組調研報道,產生了...
飲水安全一直是我重點關注的報道領域,13年來,我采訪過各種有關飲水的新聞:曾在旱災非常嚴重時,跟隨由老弱病殘組成的挑水隊,翻山越嶺,走四公里多,去山洞里尋找水源;也曾跟隨農婦大姐順著彎彎曲曲的田埂,到山窩窩的稻田中間,在一口渾濁的井里,把“泥巴水”挑回家喝;還跟著八九歲的留守兒童,記錄他們在扁擔兩頭各掛一個大可樂瓶,去遠處的井里挑水回...
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解放日報獲獎作品三等獎訪談|上海就是上海,別人越想“脫鉤”,我們越要努力“反脫鉤”作者:杜晨薇朱珉迕編輯:繆毅容朱泳武一條刀魚背后的長江大保護作者:宰飛編輯:張奕H5|上海手拎馬桶消亡史——家家戶戶的必備用品如何走向終結?作者:孟群舒狄斐曹俊編輯:尤莼潔第三十二屆上海新聞獎解放日報獲獎作品專門類主項特別獎化悲痛為力...
我在讀書時曾參加過一個活動——師大農民之子——去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義務支教以及去下鄉調研。這些活動吸引了很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包括南方周末、央視《東方時空》等,因此我接觸了當時中國最好的一些記者,并對新聞行業產生了興趣。大學畢業后選擇做記者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說新聞這個行當跟歷史學本身關聯性不大,我倒不這么認為。我們經常說新聞是歷史的草...
常新宇在抖音平臺擁有45.8萬關注者,認證為抖音球評人、優質籃球領域創作者;微博粉絲44.9萬,快手粉絲38.5萬,各平臺粉絲數總和超百萬。談到開始做自媒體的契機,常新宇表示正是出于興趣。他從小就是一名籃球迷,在微博尚未普及之時,經常在論壇和貼吧發一些籃球相關的貼文,撰寫比賽相關文章。進入大學后,他才認證了微博,并正式開始運營起自媒體...
記者采寫的新聞作品到編輯這一環節,還只能算毛坯,需要編輯細心琢磨,避“坑”掃“雷”,精心打磨,升華提高。注意貼切準確。在工作實踐中,筆者發現了不少不準確、不貼切甚至錯用的字詞。例如,“弛而不息轉作風”應為“馳而不息轉作風”,“開足火力趕訂單”應為“開足馬力趕訂單”“通過胡老師的講解,苦澀的物理知識也變得津津有味了”應為“通過胡老師的講...
2020年,是郝瑩即將步入社會的一年。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她選擇到澎湃新聞七環視頻欄目實習。“我今天怎么到處在騙人?”郝瑩時常有著這樣的困惑。第一次做社會新聞記者的她,在新聞實操方面還不熟練。那段時間,她對著電子屏幕在各大平臺和網頁上搜集信息,或是扮成受害者的家屬,向相關人員打電話,尋求更多的信息增量。實習期間,郝瑩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
在韓國駐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近”。確實,從首爾坐飛機回北京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但是這種“近”也讓韓國對于讀者來說少了很多神秘感,記者就要更用心尋找選題和切入點,爭取在近距離之下,為讀者呈現一個“新鮮”的韓國。作為東亞重要國家之一,韓國本身就自帶一些受關注的話題,比如韓國的“頂流”——大熊貓“福寶”一家就十分吸睛。
不過,多樣化報道的步子只要敢于邁出去,辦法總比困難多!如何克服出鏡恐懼?其實早在參與中新社新聞直播之前,我就經常有面對鏡頭報道的機會。早年的我經常跑突發新聞,遇到重大突發事故、自然災害等,都會趕赴現場進行報道。這種重大突發事件,就會有很多國內媒體同行采用連線、視頻等方式,聯系在現場的記者進行報道。其中2009年7月的“焦柳鐵路廣西境內...
敘述,描寫,引語,背景”的寫作四元素,如何斟酌詞句,這些都是在大量的模仿積累之后打下的基本功。在寫作過程中,每次當我思路受限停滯時,我就會再去讀《看莊浪》去看眾多稿件的標題,看《加州暴旱記》和《小二黑結婚》的開頭,看《野馬的愛情》借鑒故事化講述的語言……所謂熟能生巧,不僅是自己能寫好一個開頭,擬好每個小標題,并且也能自己分辨出不同稿件...
2023年2月13日這一天,是我從事“三農”調研報道28年過程中一個振奮、欣慰的日子。當天,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提到: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振奮,是因為這是一項富有突破意義的農村改革探索,它的價值將會被未來的農村發展證明;欣慰,是因為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
今年三月,《城堡里的馬原》火了。從流量邏輯來看,這篇沒什么修飾性語言、沒什么“爆點”的稿子似乎出圈得莫名其妙。但也恰恰是這種樸素甚至可以說簡單的文字,給我們呈現了“馬原老年喪子”背后的更多面相。沒有激流勇進的歌頌,沒有義憤填膺的指責,羅蘭用她流水一般平和的敘事方式,在讀者心中留下了真實的份量。而寫出這篇稿子時,羅蘭入行還不到兩年。此前...
作為一名常年身處基層一線的年輕記者,深知調查研究對于做好新聞采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多年以來,我的親身經歷和我的采編寫作,以及我獲得的新聞獎作品,都是歷經調查研究得來的。當今,黨中央號召全黨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對于一名新聞工作者來說,大興調查研究首先要深入基層一線,時刻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摸實情、查實際、重實干,...
采訪組:您1977年正式進入報社工作,當年只有27歲。那一年對于中國來說很不平凡,“文革”剛剛結束,國家宣布恢復高考。作為一名“老三屆”下鄉知青,您當年是返鄉多久后入職《浙江日報》的?是怎樣的機緣?楊新元:我到《浙江日報》工作完全是出于偶然。1975年10月,我“下放”農村7年后,被調到湖州永昌絲織廠工作。干了一年不到,有一天,廠里的...
驀然回首,今年已經是我行走在新聞道路上的第三個年頭了。從2020年6月畢業來到城報社,成為初出茅廬的“新人記者”,再到2021年末被派駐到杭州亞組委一線,全身心投入《杭州亞運》官方會刊雜志的采編工作,一路成長,一路收獲,逐漸蛻變為能獨當一面的“新聞熟工”。成為亞運記者,于我來說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與挑戰。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年輕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