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968年7月出生,湖北沙洋人,九三學社社員,副教授。1992年7月到荊楚理工學院工作至今。曾先后多次被評為學院“先進工作者”。
她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兢兢業業,認真搞好備、教、輔、改、考、評等各環節;積極探索教、學、研相結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和科學研究,深受師生好評。1996年獲學院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方面,她不畏艱苦,刻苦鉆研,帶領團隊成員進行研究成績顯著。她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經常工作到深夜,“勤奮”是廣大師生對她的評價。她主持和參與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在道路水泥的生產、鋼筋銹蝕的電化學修復、重金屬離子溶出機理、溶出試驗方法、建筑材料的環境影響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領先水平的成果,研究成果應用于長沙市水泥廠道路水泥的生產和南方某建筑物的檢測與修復,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92年,她在武漢工業大學和長沙市水泥廠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這期間在廠里做試驗,一做就是數月,生活條件很艱苦,也遇到了很多學術上的困難,但她虛心學習,刻苦鉆研,最終圓滿完成了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應用于長沙市水泥廠道路水泥的實際生產中,使該廠(立窯廠)生產的水泥在長沙市水泥市場上可與大廠(旋窯廠)的相媲美,并帶來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就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水泥技術》、《當代水泥》、《湖南建材》、《山東建材學院學報》和第三屆北京國際水泥和混凝土學術會議(入選論文)、第五屆中國特種水泥和白水泥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五篇。其中論文“道路水泥性能及其水化動力學研究”獲得1992年中國特種水泥和白水泥學術會議“楓葉杯”優秀論文獎,1994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
2005年,她顧不上家庭和孩子,為完成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混凝土中鋼筋銹蝕的電化學修復與防治技術”,在華南理工大學做了一年的實驗,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她經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沒有周末和休息日,拼命地工作,她覺得做不好,就對不起學院、家人和關心她的朋友,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念,使她堅持了下來,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經專家鑒定該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先后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獲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申請發明專利一項。應用于南方某建筑物的耐久性檢測和修復,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荊門市2006-2007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在試驗場所和設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她做了大量協調工作,克服困難,借助葛洲壩水泥廠和荊門銀田科技有限公司、公路檢測站等單位實驗室做試驗。在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他還輔導年輕老師,幫助他們修改論文并推薦發表。她所在的團隊成員團結協作,不畏艱苦,互相鼓勵,相互幫助,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大家的團結協作下,均超額完成了科研工作量,2007年她所帶領的研究所被評為學院科研先進單位。她還積極開展與其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合作與聯系,目前與葛洲壩水泥廠、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西安墻體材料設計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聯系。加強與學術界同行的交流,有3篇論文被第六屆水泥與混凝土國際會議錄用,并在會議上宣讀,產生了一定反響,引起了學界的注意,從而通過學術研究成果渠道來宣傳學院、提高學院的知名度。在國家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建筑建材利廢節能大會》會議上被聘為技術指導專家,有效地提升了學院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到目前,她在《武漢理工大學學報》、《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硅酸鹽學報》、《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等核心及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美國EI收錄6篇,ISTP收錄3篇,CA收錄1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得荊門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粉煤灰及其硬化體中六價鉻離子的溶出現象”等七篇論文獲荊門市優秀論文獎。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成立老師先后榮獲學院“八五”科研成果二等獎;“十五”科研先進工作者等榮譽;2007年學院授予她“突出貢獻獎”,并被評為“荊門市十大杰出青年”,今年又被評為“荊門市建功立業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