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田野上燦爛綻放——————記生命科學學院生科系2003屆畢業生鄧應威就業之路
接觸過鄧應威的人都有一個感受,成熟穩重,非常干練。正如他自己評價的那樣,有顆巨大的心臟,有雙鐵鑄的腳板,有著鋼鐵般的意志,憑著這三樣法寶,鄧應威扎根農村,科技興農,幫助農民科學種棉,發家致富,走出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就業之路。下鄉下田,大學生成了棉農的知心好友2003年6月18日,鄧應威懷著喜悅的心情走出了大學校門,他振臂高呼:我畢業了,我可以奮力拼搏了。他當時的感覺就是心高氣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整個世界都是他的。
心氣很高,但現實往往又是另一種境況。大學里的鄧應威是個普通的學生,學習勤奮,喜愛交際,理想很大,實現很難,這是他對自己當時處境的描述。
年輕人別的沒有,有的是不怕挫折的干勁,鄧應威一畢業就加入了找工作的大隊伍。走出校園,真正接觸社會,首先就是要定位自己的目標和具體工作,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他不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想做生意沒本錢,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又沒激情,開始的一段時間,整個人處于一種夢游的狀態,完全沒有找到奮斗的目標。
一個偶然的機會,鄧應威聽了湖南常德農得利農化有限公司營銷經理的一次演講,營銷人員豐厚的收入,讓他怦然心動。他感覺做銷售門檻低,發展空間大,展示個人才能的舞臺多,于是他毅然應聘到了該公司做業務員,負責湖北潛江地區棉花上葉肥的推廣工作。
剛入公司,與大多數初次就業的人一樣,鄧應威也沒有打算做的長久,只是把這個公司當成跳板,為以后去找更好的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但是后面的工作經歷逐漸改變了這種自私的想法。
7月份,經過系統的培訓后,鄧應威就被公司派往湖北潛江。新鮮的人、新鮮的物,新鮮的環境,新鮮的工作讓他興奮不已。鄧應威懷著滿腔熱情不知勞累的下鄉下田,冒著酷日,統計棉田里面每珠棉花的花蕾鈴桃,羅列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棉花生長的具體情況;了解當地的天氣、土壤和棉農的栽培方法、習慣,與當地棉農聊天拉家常,詢問他們在栽培棉花過程中的管理難題和技術難題。一個多月下來,鄧應威鍛煉出了一雙鐵腳板,身體瘦了一圈,整個人被曬得跟非洲人似的,身體勞累,可心里卻甜蜜有加,由于積累了第一手寶貴材料,在當年的新產品推廣中,潛江區域被公司確立為推廣示范點。
入滇創業,他從云端墜入到深淵由于鄧應威能吃苦,加上工作方法得當,他的銷售業績有目共睹,很快他就成為了公司的業務骨干。2004年,公司決定委派鄧應威遠赴云南開發新市場,這是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部,是一個高原山區,旅游和特色農業歷來是云南的重要產業,種植蔬菜是諸多地級市的支柱產業之一。鄧應威感覺到,來云南開拓市場,既是一個新的大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大機遇。
這一年,鄧應威上山下鄉,走村串組,跑遍了云南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并自己總結出各地的特色農業:昆明的大棚蔬菜、大理的蒜薹、文山的三七、昭通的蘋果、元謀的“石頭”番茄、蒙自的石榴、紅河的紅提等等。走個遍、看個夠、嘗口鮮,親身體會了各民族的文化,真正體會到了“讀千卷書,行萬里路”的個中意境,鄧應威這樣總結他初入云南的有趣經歷。
隨著工作的鋪開,業務的發展,人脈的建立,鄧應威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自己開公司干呢?開公司不僅能掙更多的錢,而且能更大限度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說干就干,鄧應威結合當時市場趨勢,感覺綠色蔬菜的市場廣闊,便與人合作,于2005年初創辦了曲靖市佳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包土地200畝,種植用于出口的特色蔬菜:酷似人形的美國迷你南瓜,觀賞食用俱佳的韓國金瓜,清脆可口的以色列袖珍黃瓜,刀砍不進的日本黑子南瓜等,同時把蔬菜科技示范教育作為一個經營方向,搜羅了許多千奇百怪的特色蔬菜種植。
經過半年的精心栽培管理,7月份,大棚里的特色蔬菜收獲了,袖珍黃瓜被日本和國內各大星級酒店搶,韓國金瓜被上海、深圳等飯店急著要,形勢一片大好,鄧應威看著撲面而來的海內外訂單,心里有點飄飄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找不到北了。
凡事都是物極必反,隨著訂單滿天飛,鄧應威當時認為:生產和銷售都不愁了,應該是一個穩贏之局,于是他在科技園搞起了“大躍進”。由于訂單數量大大超出科技示范園的承受能力,鄧應威對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也沒有考慮周全,把產、銷關系孤立化,忽視了市場基本的經濟規律;加上2005年是個多災多難的年頭,百年一遇的旱災,半個世紀一見的龍卷風、風雪、水澇等,一齊來襲。多個訂單沒能及時完成,客戶找麻煩,工人要工資,法院來干涉,身在異鄉的鄧應威,格外的孤獨,每天的電話接不停,害得有一個多月得了電話綜合癥,一聽電話心里就緊張,害怕得要命。這一年,鄧應威所有的投入血本無歸。
科技興農,有志青年必能成就一番事業“挫折,把我磨練成具有鋼鐵般意志,在任何困難面前也不會被嚇倒;吃了很多苦,學了很多經驗;我們辦任何事都要遵循其規律,尤其在商場,單憑匹夫之勇,無論如何苦心經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鄧應威認真總結了自己2005年從云端墜入深淵的經驗,他說自那以后只信奉一句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的人!
2005年年底,由于種種原因鄧應威離開了云南,離開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回湖南后,鄧應威再次回到了農得利農化有限公司,公司重新把他安排到湖北的江漢區負責產品推廣。經歷了幾年的磨礪,有了對社會的深刻理解,有了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取舍,鄧應威對市場的操控能力更顯得心應手。鄧應威結合江漢平原區域氣候特征和棉農的種植習慣,總結出一套適合該區域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經近千戶棉農的種植檢驗,他推廣的產品對棉農增收起到了顯著效果,籽棉畝產平均增幅達20%以上,這對于江漢平原的棉農來講,意味著二、三十畝地一年的純收入就多5000元左右。這為產品的銷售帶來了強勁的助推力,兩年時間里,他負責推廣的公司產品單區銷售業績,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他成了葉肥銷售行業中的標桿性人物,公司把他作為青年骨干破格提拔,每年純收入在20萬元以上。
經過畢業這幾年的實踐,鄧應威深深體會到:農業需要科技,產品需要科技,傳播科技種田思想,傳播先進的科學管理經驗對農民極其迫切重要。于是,他將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了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上,在棉花的播種季節里,他下到基層,一個區一個區、一個村一個村的進行技術講座,在他的幫助指導下,許多農民兄弟走上了科技興農之路,發家致富之路。
在采訪的最后,鄧應威滿懷深情的向學弟學妹們鼓勁,他說:“就業難是個紙老虎,大家千萬不要自己嚇唬自己。國家號召大學生去西部、去基層、去農村,這是正確的。我所供職的農業就是一個能讓大學生盡展雄才的大平臺,是一個尚待開發的寶地,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現代農業對科技的依賴、現代農村對知識分子的渴求、現代農民對科學的渴望,近年來已經開始體現。機會,就在眼前,有志青年投身科技興農,必能成就一番事業,無悔青春!” (袁 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