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打造特色,營造健康向上的全新文化環境。近1000萬元的投入,成功搭建群眾性文化活動平臺;演出已超900場次的女子軍樂團,曾應邀赴京,參加國慶45周年慶典。
建硬基礎設施,搭建活動平臺;配強骨干隊伍,延伸教育觸角;定準規章制度,保證持久經常;夯實活動基礎,形成特色優勢……為滿足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需求,學?;A設施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
新修融教育、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廳,新建和改建圖書館、校園網絡、田徑運動場、室內乒乓球館,在學校醒目位置制作校訓、勵志格言的宣傳燈箱和標語牌……隨著近千萬元自籌資金的注入,學校文化活動呈現出“唱歌演出有舞臺、文化活動有場地、欣賞影視有設備、體育鍛煉有器材”的全新局面。
與此同時,學校按照“育人、育才、娛樂、管理”四位一體的要求,采取內外結合、以內為主的方式,加強對文化工作骨干的培訓和管理使用。組織體育裁判員、板報員、教歌員、新聞報道員、放映員、廣播員等骨干培訓;選送文體骨干參加專業院?;驅趯I培訓班學習深造……如今,每個學員隊都有一支10人以上的文化骨干隊伍,正是這支能力強、素質好、作風實的文體骨干隊伍,把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到校園的方方面面,也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以革命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核心、以女子軍樂團為特色、以傳統活動為支撐、以雙休日活動為補充的群眾性、經常性的校園文化格局和一支隊伍、兩個窗口、三項特色活動的文化工作體系。
學校女子軍樂團,建團以來共培養了12屆800余成員,在軍內外演出900余場,觀眾達60余萬人次,演出足跡遍布西南地區,被稱為成醫文化之“魂”。據統計,在西藏工作的女子軍樂團成員,70%以上已走上了骨干和領導崗位。1994年,女子軍樂團到北京參加了建國45周年國慶慶典,受到朱镕基、榮毅仁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創新校園文化的育人功效。近年來,學校先后捧回全國、全軍、總后和省級各類大獎近百項。
把握規律性,全面拓展育人渠道;體現時代性,不斷豐富文化內涵;突出群眾性,大力創新活動體裁……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彰顯得異常突出。
“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推動者,而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并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秉h委副書記郭晉說。
為此,“堅持以學生第一任職需求為目標,力促學生成為一專多能、全面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實用型醫學人才”,成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目標。
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很注重把握“有傳統優勢可借鑒、有教育主題可依靠、有過硬骨干可支撐”的規律,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思想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的傳統優勢,全面拓寬育人渠道。學校連續舉辦的28屆田徑運動會、25屆“四有杯”籃球賽、17屆“同樂杯”乒乓球賽、16屆“五四”青年多能賽,以及各種主題演講賽、辯論賽、群眾性影視評論、學生社團活動等,都堅持突出德育主線,強化文化育人功效。
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重大活動等時機,舉辦愛黨愛國愛校主題文藝晚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發揮影視育人功效,有計劃地觀看優秀傳統影視片,組織影評征文;開展“理想信念大家談”的演講賽和辯論賽、組織暑期“三下鄉”活動和“看家鄉新變化、頌改革新成就”征文,增強大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的感性認識,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底蘊……這一系列活動,無不賦予傳統教育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開展經常性、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必須有生動活潑的形式,才能夠吸引人、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
為此,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先后搭建起女子軍樂團、男子腰鼓隊、白玉蘭藝術團、曲藝隊、英語劇社等眾多平臺,定期開展各類訓練,不斷提高表演水平,激活創造力源。由學生自創的群口快板《校園新風》獲全軍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二等獎,小品《彎彎的月亮》、《進藏之前》、《有這樣一個女兵》等相繼獲國家級大獎。這些優秀的作品,進一步增加了校園文化的吸引力,不少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介入,如今,全校50%以上的在校大學生,每年至少有1次上臺展示才華的機會。
全軍女作者散文大展優秀作品獎、全國第五屆“首藝”推新人大獎賽美聲唱法十佳、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優秀節目二等獎、全軍影評一等獎、紀念建黨80周年總后美展藝術獎……近年來,學校先后捧回全國、全軍、總后和省級各類大獎近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