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的治學態度,鞭辟入里的分析,令學子受益匪淺。近日,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教授為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眾多本科生、研究生帶來了“論科學創新”的學術報告。
“生逢盛世,大有可為。”查全性從政治經濟和科學教育兩個方面,說明我國大學教育和科研水平有望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高度,同時,他也指出了科學技術層面的諸多不足。
“科學創新至關重要。”查全性認為,當前技術落后并不是物質條件缺乏,而是原始創新力亟待提高。要克服現今一些科學論文重量輕質的問題,努力將創新的思維代替純粹的物質條件。科學技術的創新將使人類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識更準確、更深刻,并能更有效地提高人的活動能力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其核心是思想的創新。“年輕人肩負著祖國復興的偉大使命,在高科技領域應該努力學習掌握關鍵技術,即使在和平年代大學生也要有所作為。”
如何培養創新思維?針對學生實際問題,查全性建議,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勤于思考。不僅要學習前人總結的知識,還要突破傳統和定勢思維,不拘泥于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努力發現科學領域的未知角落;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對已經解決的、未解決的問題不時梳理,并經常回顧;善于分析,實事求是,刨根問底,有意識地培養科學思維習慣,分清已知與未知的問題,并善于把客觀問題轉化成科學模型;爭取外部條件。客觀環境的熏陶也很重要,盡量多接觸善于動腦筋的人或團隊,尤其是年輕學者更要珍惜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交流的機會。“科技人員在全身心投入創新的同時,也要關心天下大事,因為科技創新對人類進步也存在局限性,諸如環境、能源等問題不能單靠科技創新解決。”他忠告大家:“一定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范和道德準則,嚴禁弄虛作假。”
“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化學的發展路線?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怎樣才能進一步發展?”互動環節,一位學生發問。查全性重點就解放初期、改革開放后、20世紀80年代后期三個時間段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我國同國際科研水平之間的差距主要緣于我們利用先進儀器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 就“如何看待實用型和基礎研究型這兩種科學成果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問題,他認為,任何一種科學成果的意義和價值,都不能脫離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和現狀。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得不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應用型和應用基礎研究。應用型研究主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應用基礎研究是針對某些特定應用的機理及變化,使我們對這些應用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科學的發展程度是很難估計的,對于哪些成果有用,哪些沒用,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若想做更基礎的研究,就得主攻那些進一步研究可能會帶來實際用途的研究,否則國家很難向基礎研究提供物力、人力支持。
報告結束后,物理化學專業2007級碩士研究生高浩然坦言在接觸更深層次的化學科研時有過困惑和迷茫,“查院士堅定的信念、創新的精神和斐然的科研業績,將會成為我以后學習科研的動力。”
相關鏈接>>>
查全性,著名電化學家,近50年來一直從事有關電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200余篇科學論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從事光電化學催化、高比能鋰電池及生物酶電極研究,并創建了適用于研究粉末材料電化學性質的粉末微電極方法。表面活性劑吸附規律、電化學催化等工作于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所著“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是我國電化學界普遍使用的教材和參考書。
他認為科研人員有必要打好基礎,掌握文獻與當今動向,而且要“活到老,學到老。”他強調,“站在科學巨人肩上, 自卑和退縮是創新的大敵,心態浮躁不利于創新。”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首先必須對已有的科學體系和當代科技前沿了如指掌。就科學工作者本身而言,要擯棄雜念,專心致志于創新活動。
雖已84歲高齡,但為了培養下一代,查全性仍然關注教學科研工作,關心學生學習生活。他以身作責,為人師表,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作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風尚起到了楷模作用,也為新一代教師做好教學工作樹立了榜樣。他說,導師指導學生的職責并不僅在于幫學生發表兩篇論文以取得畢業答辯資格,還在于在指導學生完成科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治學興趣、方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以道德水準、人格魅力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