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外外語教學的認識與再認識
英語學院梅仁毅教授">

    電子報
    電子報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理論研討會—— —2008 北外哲學社會科學論壇專題
    對北外外語教學的認識與再認識
    英語學院梅仁毅教授





      從改革開放開始至今三十年過去了。北外經歷了四個轉變:從單純技能訓練到復合型、復語型,從單一外語學科到多學科,從本科一個層次到本、碩、博、博士后多層次,從教學型到教學研究型,走過了比較艱苦曲折之路,取得了很大成績。
      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一九七八年初我們迎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批通過高考的大學生,一批前所未有的優秀學生。這批學生外語底子較好,有一定社會實踐經歷、勤奮、好學、肯動腦、比較成熟。面對這批學生,我們一方面措手不及,缺乏預見,一方面全力以赴,創造條件讓他們盡快達到較高水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根據不同起點,采用不同進度,不同要求,不同學習年限。在英語教學上引進了文學、語言學、美國歷史、社會學、美國文化等課程,全部用英語上課,王佐良、許國璋、周玨良等國內知名學者以及柯魯克、伊莎白、甘伯格等外國專家統統走上教學第一線,培訓這批學生。這些措施雖然帶有臨時應急性質,但卻沖擊了過去一些傳統做法,即(1)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固定學制;(2)用英語開設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而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的訓練;(3)發揮學生積極性,組織大量課外活動,包括78年的區人大代表競選;(4)一流的教授放在一線授課(當時有一個決議要求所有教授都必須在本科任教一門課)。這種創新精神發展到八十年代中期就是在本科建立新聞、跨文化交際、美國研究等專業傾向,在研究生(碩士)層次建立了美國研究專業(一九七九),并堅持全部課程用英語講授,這在國內是第一家,直到今天仍是為數不多的幾家之一。一九八三年我從美國回來,第二年就在本科和研究生中間開設美國外交和中美關系的課程。
      事物的發展會有起伏。九十年代初期,從全國來講,有改革開放是否錯了、姓社與姓資之爭,要求倒退回計劃經濟時代。這才有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在外語界,則又回到在校打好基礎,出去再專業對口的做法,專業傾向消失了,某些專業招生砍半。對于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兄弟外語院校的領導,具有敏感性、遠見性,抓住機會發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專業(新聞、國關、經濟、法律),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國家的需求、市場的變化,也對我們形成壓力。優秀中學畢業生不考北外,認為沒有專業,未來就業不利。盡管我們已慢了一拍,但我們必須跟上,復合型即外語+專業提上了日程。雖然我們也強調外語重要,但限于條件,基本上是兩張皮,即外語歸外語,專業中文上的模式,無法起到載體與被載體的相互支持、相互推進的作用。
      雖有缺點,但這一步是外語教學認識上的一個飛躍。這就是說,我們開始重視被載體、重視教學內容為改革開放,為全球化的要求服務,而不僅僅局限于外語技能訓練。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外語講授人文、社科內容成為努力的方向。這一階段出現的問題是載體、被載體有脫節現象,似乎語言提高局限于技能訓練,知識擴展、專業擴展、人文教育則在于開設專業課程。結果是課程越來越多,學生疲于奔命;技能訓練時間受到擠壓,外語教師、專業教師、學生都不滿意。這種脫節實際上是認識上的脫節,在于未能辯證地認識載體與被載體的關系。三十年來的實踐,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外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在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博士有一段話,很有啟示。他說中國走向世界,但中國懂經濟、英語能適合英語國家同行規范的人不超過百人。中國許多地方、廠家在國際貿易中碰到問題,不敢抗爭,關鍵是語言與政治、經濟結合的問題,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對專業了解不深,又沒有表達能力,這已成為制約中國走向世界,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這可以為我們理解載體與被載本關系提供一個例證。
      如何往下走?我認為應澄清三個認識誤區,解決好兩種認識和兩種關系。
      三個認識誤區:(一)我們瞄準的趕超目標是國際上一流大學的英語(或其他母語)系。這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是母語專業,我們是第二外語,我們的可比對象是這些學校的東語系或非母語的語言系。考察一下美國的東方語言文學系,除了語言、文學外,當代中國(政/經)及中國古典文化及當代文化是必修的課程。這應對我們有啟示。(二)北外的傳統是語言文學。作為過來人(1953年入學),我可以說過去只是在研究生中開過文學,本科幾乎沒有。我認為北外傳統是重語言技能訓練,重知識面,這與北外長期在外交部領導之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為團結國際友人、打擊帝國主義這一目標有關。語言學、文學是與地區研究幾乎同時建立的。(三)為了擴展知識就要多開課,而且往往是多開中文的課程,以滿足雙學位、主輔修等的要求。這樣做的結果會是兩張皮嚴重,弄不好,沖擊技能訓練,基礎削弱,得不償失。
      兩種認識:(一)解決好我們的拳頭產品是什么的問題?行業有品牌產品,我們的品牌應是外語要好,能適應中國走向世界和全球化需求,表達相關內容到位的人才。這包含兩重意思:一是外語人才平均水平高于兄弟院校;二是有尖子學生,不是個別的,而是一個群體。這樣的學生在各種場合一聽就知是北外培養的。要做到這種技能與內容的統一,七七年的分班、分層次教學仍可借鑒,不然的話,我們將愧對考入北外的優秀學生。(二)對語言的認識。語言不僅是載體,而且是力量(powdr)。批評話語分析理論中就有一條是話語與力量有關。話語建構形象、確定身份,這就是力量。因此在語言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懂得語言使用的正確與錯誤,還要使學生懂得如何表達才有力量,能讓母語國家聽眾聽明白,易接受。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使人文教育滲透在語言教堂中。
      兩個關系:一是擺正知識傳承與興趣、能力培養的關系。美國《紐約時報》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扁)平的》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未來,我們如何教育孩子也許比我們教給他們多少更為重要。”他把教育列為全球化三個必備條件之一,而對教育的內涵,他把“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和“激情與好奇心”列為頭兩條。當今世界信息爆炸,靠設課傳授實為下策。應精選最關鍵的內容設課,而且在專業和技能課上都把培養興趣和能力放在首位。使學生對語言的使用產生興趣,對知識的汲取充滿好奇。這樣學生就會隨時隨地主動吸收,而不是被動等待灌輸。二是了解對方與宣傳自己。這是剛結束的中文辯論賽的主題。了解對方的重要性已為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大家也在努力這么做。但是要發揮軟實力的作用,“知彼”還不夠,還需要“知已”。在“知已”的基礎上,用對方能接受,能明白的表達方式傳遞過去,才能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但在“知已”和用適合對方的表達方式這兩方面我們都有很多可做的。
      三十年來,經過北外師生員工的努力工作,北外取得并保持了“排頭兵”的稱號。但成績只說明過去,未來仍需我們努力去創造。創造的動力來源于對形勢的正確認識,對問題的正確估計,對矛盾的正確分析。改革開放的關鍵是“解放思想、解放人”,回想八十年代初北外的氣氛,人們的心情,印證了這一論斷。由此往前走,今后三十年,也仍然是“解放思想、解放人。”“停滯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胡錦濤),我相信北外人會把握時機,奮勇前進,創造更大的輝煌。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avtt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久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 |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另类古典武侠| 亚洲va久久久久| www.亚洲精品.com|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亚洲女女女同性video| www.亚洲一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人成色4444在线观看|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