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建設教授與學生們在一起
柳建設,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環境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國內微生物冶金領域頗具影響的學者。先后主持和承擔“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國家創新引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被SCI、EI收錄60篇次;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并榮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今年1月,由他主要參與研究的“基于微生物基因功能與群落結構分析的硫化礦生物浸出法”一舉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提出了一套集環境、資源、環保、節約為一體的綜合型資源利用新技術,不僅為國家經濟建設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為我國合理回收、利用寶貴的地球資源做出了重大貢獻,是產學研相結合的成功典范,更是節能減排的成功典范。
是什么樣的動力支撐著柳建設教授在學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歷經多年寒來暑往從不退縮;是什么秘訣讓他得以在科研的道路上馳騁,摘得一項又一項榮譽?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走訪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了解到這位學者治學道路上的點點滴滴……
勇于開拓 不辱使命
我國有色金屬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上傳統的冶金工藝效率低下,開采過程中浪費大,污染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具有流程短、成本低、環境友好等優勢的“微生物冶金的基礎研究”項目受到了業內學者的關注,該項目圍繞“硫化礦浸礦微生物生態規律、遺傳及代謝調控機制”,“微生物-礦物-溶液復雜界面作用與電子傳遞規律”,“微生物冶金過程多因素強關聯”等問題開展研究,著力解決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品位低、復雜、難處理的系列問題。而缺乏高效的浸礦微生物菌種篩選與培育方法,以及難以對工藝參數和微生物種群優化調控,則導致硫化礦生物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
如何解決“硫化礦生物浸出技術”這一攔路虎,為“微生物冶金的基礎研究”開山劈路? 1995年,這一問題進入了柳建設教授的視野,他開始帶領團隊,著手進行 “基于微生物基因功能與群落結構分析的硫化礦生物浸出技術 ”研究。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率先以基因芯片等新技術為主要手段,通過基因功能的破解和優勢菌群的識別與功能研究,在基因層次上發展了檢測菌株浸礦性能和定量分析浸礦微生物群落組成與功能的新方法,從而實現了生物冶金從宏觀到微觀、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如今,這一研究成果已被成功應用于江西、廣東、云南、新疆、福建等多個省市的礦業生產基地,獲得直接經濟效益高達4.4億元。研究成果以自身實力表明:中國在生物冶金基礎研究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十年磨劍 樂在其中
有人說,在礦區搞科研最苦、最累,條件差,時間長,出成果難,可柳教授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只要懷有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國分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就有了科研工作的原動力和創造力,即使再苦、再累,你也會感到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基于微生物基因功能與群落結構分析的硫化礦生物浸出技術 ”項目研究過程中,為開發高效的菌種,必須跑到野外去采樣。為此,項目團隊成員們頂著嚴寒酷暑,一次次攀上邊遠的礦山,風餐露宿采集各種樣品;一次次深入幾百米深的廢棄礦井,實地收集數據……10多年來大家無怨無悔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大型有色金屬銅礦場。柳教授告訴記者,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如果沒有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激情,沒有吃苦耐勞的執著與堅韌,很難堅持下來。他還坦言,在項目攻關過程中,面對失敗,也有過苦悶與彷徨,但憑著對研究工作的滿腔熱愛,他學會了通過音樂和運動來調適情緒,學會了通過團隊的互相支持和鼓勵激發攻關的斗志。在研究中,大家同甘共苦,精誠合作,在團結合作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推動研究項目最終取得了成功。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柳建設教授用了近15年時間最終亮劍,其中需要的韌勁和毅力、付出的辛勞可見一斑。當記者問他項目成功的最大體會是什么,柳教授告訴我們:做好長期吃苦耐勞的準備,耐得住寂寞,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是項目取得成功的關鍵。
提攜后學 不遺余力
在成功和榮譽面前,柳教授顯得異常冷靜與從容。采訪中,他對榮譽始終只字不提,津津樂道的則是在科研工作中培養了一個頗具戰斗力的團隊。他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15年時間里,團隊完成了新老交替,許多人來的時候還是年輕后學,離開的時候則已成為中流砥柱,取得了累累碩果。許多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在國內外重要的刊物上,許多科研人員成為了業務骨干,完成了許多與重要課題相配套的科研項目……團隊不僅培養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更是出了人才、出了成果。
柳建設教授表示,就是要讓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們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在嚴格的科研訓練中得到成長。青年教師們剛走上工作崗位,科研起步尤其難,為此,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應該幫他們一把,把他們納入課題組,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提高。柳教授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作為院長,他會親自為年輕教師修改課題申請書,大到題目的確定、完成的思路,小到研究工作中可能碰到什么問題,他都一一和年輕教師交流,鼓勵他們勇于申請科研項目,不懼失敗。
學術之路 永無止境
在成功面前,柳建設教授并沒有止步不前,他表示:科學發展,我們任重道遠。當前全世界對節能環保問題十分重視,我們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優勢,為建設節約型國家和環保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他坦誠地告訴記者:“我是把科研工作當作自己終身用心經營的事業來做的”。而對于如何做好科研,柳教授頗有心得:
首先,選題要正確,要高瞻遠矚貼近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以高度的敏銳性捕捉到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急需解決的課題著手開展研究。
其次,課題要有新意,決不能走他人走過的老路,這樣會浪費時間并最終一事無成。
第三,從事科研工作必須做好“十年磨一劍”的思想準備,決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耐不住寂寞和成敗的考驗是成就不了科研成果的。
第四,要注重學科交叉,發揮團隊精神。參與科研工作的每個人須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功底,項目攻關中必須發揚團隊協作精神,決不能靠個人閉門造車,苦思冥想,單打獨斗,而應發揮團隊中不同研究方向的優勢,在協作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五,摘取科學奇葩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有毅力和韌勁,還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柳教授告訴記者,由于項目工作量大、研發周期長,有時壓力很大,他會通過音樂和運動減輕壓力,陶冶性情。據悉,柳教授不僅擅長游泳,喜歡各種球類活動,對音樂也相當的愛好,二胡、小提琴這些樂器都成為了他人生的伴侶。
采訪結束之際,柳教授寄語研究生們,不要把搞科研看成是背負包袱的作業,應將之看作人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用心經營,不達目標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