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啟鳳、陳章良、張沅……采訪他們,總是被感動和激勵,從思想到胸襟、從視野到心靈,收獲滿滿的。張博也是這樣,一個照面、兩句寒暄,從容自信而富有激情的印象油然形成;交流起來,更是不知不覺就被他的思想所牽引、情懷所感動、作為所激勵……張博是我校1987屆農業建筑與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現任美國電器產品公司董事長、執行總裁,2008年榮獲美國伊力諾依大學(UIUC)杰出校友獎。
UIUC是美國一所具有140多年歷史的著名高校,其杰出校友獎每年在全球范圍內僅授予一位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巨大成績和貢獻的校友,令所有學子仰慕,其威望僅次于諾貝爾獎。在頒獎儀式上,UIUC校長說:“張博博士當之無愧!這個中國人校友讓UIUC的學生、教師和員工引以為榮!”更具特殊意義的是,張博是第一位榮獲這一獎項的中國人。
2008年12月16日,張博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一封來自Herman校長的電子郵件讓他驚喜不已。信中說:我很高興地通知你,為了表彰你所取得的特別成就,UIUC決定為你頒發2008年杰出校友獎。也許是經歷了太多成功洗禮的緣故,財富和榮譽對張博來說似乎早已失去了魅力。但此時此刻,他卻十分激動。
這是一份怎樣的榮譽?在UIUC,最具魅力和令人敬仰的地方是兩面墻,一面懸掛著學校2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巨幅頭像,另一面懸掛著學校100多位杰出校友獎獲得者的巨幅頭像。這里可謂是十幾萬師生心目中的“神壇”。
回想當年在UIUC香檳分校讀碩攻博的日子里,張博曾多次來到這里默默地仰望著那一幅幅“神像”。有一天,他發現兩面墻上居然沒有一個中國人,“當時我內心受到的撞擊是無以言表的”張博說。今天,默默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一個心愿悄然實現,他怎能不激動?
祝賀的短信和電子郵件從國內外和四面八方紛至沓來,“你是中國人的驕傲”“你改寫了UIUC‘神壇’上沒有中國人的歷史”……世界上最美麗和高尚的贊譽之詞,莫過于此焉!
懷揣濟世大志 考入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張博,上個世紀60年代出生在北京,父母親都在鐵路上從事技術工作。“文革”開始后,因為他們是“臭老九”被“發配”到大西北甘肅支邊。從此,張博被送到了祖籍安徽鄉下。后來,媽媽又接二連三地生出三個妹妹來,張博小小年紀不僅過起了與父母分分和和、不斷輾轉于安徽和甘肅的顛沛生活,而且要承擔起照顧妹妹們的重任來……這樣的經歷讓張博過早的懂事和成熟起來。
隨著年齡的長大,善于思考的張博懵懂覺得很多苦難和不幸都是人為造成,而說話管用的都是當官的。漸漸地,他幼小的心里萌發了一顆理想的種子———將來我要當官,當一個多為人民做好事的大官!考入西北師大附中后,張博的理想入土發芽,先后擔任了高中部學生會主席和團委書記。
報考大學,張博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考回北京。理由很簡單:首都,有利于實現心中的理想。對于專業,他認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學農機將來肯定會有用武之地。1983年 9月,張博懷揣著為官濟世的雄心壯志,如愿考入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我校東區前身)。
張博說,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從年少的時候心中就要有理想和抱負,它是你努力、堅持、奮斗和走向成功的動力源。
爭當學生干部 奠定日后發展的第一塊基石
在人們如饑似渴汲取知識的20世紀80年代,考取了大學的人幾乎都是一頭扎到學習里面去,唯獨這個張博明顯另類。他呀,經常琢磨的是怎么當學生干部。
回憶起當年的張博,老師、同學和時任學院領導一致評價:活躍、綜合素質好、有能力,是個出類拔萃的學生干部。
第二年,張博成功當選學生會副主席,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北京市學聯一大,并且成為學聯一大的小組召集人。同為當時學生會副主席、現任我校離退休處處長的學長葛樹林回憶說:“一上任,張博就做了件令全校師生刮目相看的大事情。”全校學生統一服裝、胸前佩戴上校徽,太帥了!是當時的大學生最向往的一種裝束打扮。但一套統一服裝要幾十塊錢,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張博首先挑戰的就是這件眾望所歸而又棘手的事情,認真調研、多方斡旋……困難一個個被克服,最終實現了學生負擔一部分、學校補貼一部分、家庭困難學生免費贈送的理想方案。在全校師生穿上一樣服裝的那天,整個校園都沉浸在興奮之中,也讓周邊兄弟院校的同學羨慕不已。
初戰告捷給了張博巨大的鼓勵。他說,從中我認定一個道理:只要你心里想的是大家,就一定能夠贏得尊重,有所作為。
“胸懷寬廣,愿意服務和奉獻!”時任校黨委書記艾蔭謙談起張博有講不完的故事。1985年隆冬時節,學校遭遇了取暖用煤炭斷供,教室、宿舍到處都冷冰冰的,老師和學生們都凍得沒法上課了。就在這危難之際,張博挺身而出,主動請纓給學校弄煤去。“別說,他還真行,沒多久就給弄來了,而且一下子就弄來了好幾車皮價廉質優的煤炭,不僅解決了咱學校的困難,就連周邊的幾個大學也都跟著借了光呢!”
張博說,在與學校領導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學到了很多課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本領;在與北大、清華等名校學生干部一同開展工作中,他了解了他們的想法和思路;在與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接觸中,他獲得了普通大學生難以得到的信息,開闊了眼界。
1986年,國家科委提出“星火計劃”。而在1985年的時候,團中央曾在假期組織一批優秀大學生深入大西北宣講 “星火計劃”,張博被任命為宣講團的帶隊團長。宣講團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績非常突出,受到了時任國務委員、科委主任宋健的表揚。
1987年,臨近畢業的時候,國家科委來到學校欽點張博。從此,他成了一名政府官員,走上了實現志向的金光大道。參加國家科委對大別山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他成績突出;主持調查并起草的關于制止中國蠶繭大戰的報告,受到時任國務院秘書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陳俊生和國家科委、紡織工業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好評……張博說:“大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厚積階段,我感謝母校,在那樣一個年代給了我比較寬松的成長環境,讓我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鍛煉,為我日后的發展和有所作為奠定了第一塊基石。”他坦承,當學生干部花費了他很多時間和一些精力,但他從來沒有忽略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