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校門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前身上海農學院)歷經磨礪50年,1959年創辦,1978年10月復校,1999年9月并入上海交通大學。50年的風雨坎坷,曲折發展,伴隨著國家和上海市經濟發展的需求,開辟了一條高質量有特色的新型農科人才培養發展之路。
歷史回顧
1959年---1999年 勵精圖治 深化教改
一部學院發展的歷史,尤其是近30年來的歷史,正是學院高舉改革的大旗、不斷進取的歷史。師生們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貫徹實施“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創辦具有“城郊型”――“都市型”農業辦學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農科大學,積極探索培養高級農科人才的新模式,為我國農業現代化事業培養了近萬名學生,現都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了農業戰線上的中堅力量。
圍繞學科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多次組織了教育思想大討論,歷任領導堅持每年一次帶隊深入郊區農村開展社會調查,聽取和了解基層第一線干部群眾的需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密依托上海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提出了“面向農村,主動適應,積極服務”的辦學指導思想,把學院事業發展的定位與上海農業發展的定位緊密聯系起來。1995年學院及時調整辦學思路,提出“以農為本,服務城鄉,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的辦學指導思想,為上海的都市型農業做好服務。學院把為上海郊區農村培養高級農科人才作為辦學基本任務,至 1999年已培養 7000多名不同層次的畢業生。
依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要求,堅持教育改革不動搖,緊緊圍繞學院的辦學特色,對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進行了深刻的改革。1987年進行了系科調整,改變了傳統的系科設置,在全國農林院校中率先成立了植物科學系、動物科學系、園林環境科學系等新的教學部門;較早設立了園林、農村金融、國際貿易等新專業,開設了設施農業、動物食品檢驗、花卉等新的專業方向。采取了多種招生形式,為農村培養更多“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的合格人才,如接受有關農業部門的委托培養、實行定向選送的招生辦法、從有實踐經驗的農村知識青年中招收學生等。學院先后接受了國家、上海市和有關部門組織的辦學水平評估等數十項評估檢查活動,這些活動對學院的改革與建設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學院注重使科研活動緊緊圍繞國家尤其是上海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復校初期,全院科研經費僅數十萬元,而 1999年當年已取得 400萬元科研經費;復校至今,已通過成果鑒定項目 200多項,其中 70多項獲市部級以上成果獎。學院組織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深入生產第一線,努力為“菜籃子和米袋子工程”服務,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產后加工、營銷手段等方面的多種咨詢服務,也取得了一批深受廣大市民和農民歡迎的科技成果,在特種稻系列研究、特種蔬菜、優質葡萄、獼猴桃、草莓、花卉培育技術、畜禽培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成果,經農業生產第一線的使用推廣均取得喜人成就,成為農民勤勞致富的手段、成為廣大市民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到 1999年底,學院已有教職工 573人,其中高級專家 107人;校園占地面積為 25.8公頃;校舍建筑面積 7.9萬平方米;各類儀器設備資產價值2733萬元,藏書 24.2萬冊。辦學條件的改善,使學院的學科建設得到有力加強,學院有 4個市級重點學科、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實訓基地,在校生達2千多人。隨著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三教”的同步發展,學院的師生比已從1992年的 1:6.5下降到 1998年的 1:10.5,1996年被授予市教委“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
1999年---2009年 并入交大 追求卓越
1999年9月1日下午,“慶祝上海農學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學暨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成立大會”在學院禮堂隆重舉行,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上海市副市長周慕堯等領導應邀出席慶祝大會。上海農學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學,對于調整學校的學科布局結構、實現學科的交叉聯合、推進學校的教育體制改革、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農業學科、加快上海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的步伐,都起到積極的作用。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學院由此開始譜寫新的篇章。
并入交大后,學院提出了實行“三個接軌”和“三個轉變”的要求。“三個接軌”是指“觀念接軌、管理接軌、質量接軌”,即以上海交通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規范思想行為并落實在具體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中;“三個轉變”是指在學院辦學上“從以教學為主逐步轉變為科研、教學并重,并著力科學研究的發展;從以培養本科生為主逐步轉變為研究生、本科生并重,并著力研究生的培養;從以農業應用技術研究為主逐步轉變為以農業應用技術為基礎,加強農業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并著力高水平農業創新技術的研究”。全院有250多位教職工對口分流到學校的8個院系和部門;原有13個本科專業中的 5個專業歸并到其他學院;2003年 3月學院改名為農業與生物學院。經過一系列調整后,學院管理部門設5個辦公室,教學科研部門形成5系4中心1分院(植物科學系、動物科學系、園林科學與工程系、資源與環境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實驗教學中心、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訓練中心、公共儀器平臺中心、植物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分院)的格局;本科專業調整為植物生物技術、動物生物技術、資源環境科學、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5個專業。
探索綜合性大學現代農科的發展之路,是上海交大農生學院與生俱來的使命。學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探索辦學宗旨和指導思想,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加強碩博士學科點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學院先后組團走訪了國內多所大學,又先后兩次出訪歐美、日本的相關大學,開闊了視野,啟發了思路;學院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討會”,還聘請國內著名專家組成顧問委員會。學院確立了“小而精、高質量、有特色、入主流”的辦學宗旨,明確了“以農為本、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指導思想,高舉現代農業的旗幟,緊緊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增強發展動力,深化內涵建設,以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和綜合學科交叉來提升傳統農科,努力創出一流綜合性大學建設現代農科的新路。目前學院已從“教學型”轉變成“教學研究型”,并正向“研究型”學院邁進。截止 2008年 9月,學院在校本科生 536人、研究生 323人(其中博士生 105人);健全了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08屆本科生就業率 96%、研究生就業率 100%。
成就展示
一、師資隊伍結構日趨合理,師資水平顯著提高
學院秉持“人才強院”的理念以及科學的人才觀和發展觀,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貫穿于學院建設的始終。
學院堅持引進與培養并舉,具體措施為:大力引進優秀的高層次人才,如長江學者、學科帶頭人等;鼓勵并資助優秀的骨干青年教師出國進修,鼓勵教師進行學位學習;給予新進教師落實科研啟動經費,實施“農科優秀青年學術骨干培養計劃”等。
上述舉措使學院的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質量逐年提高。
2002年,學院有教職工 259人,教師僅占教職工總數的 38%;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比例為 22%,具有博士學位的占 38%;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僅占29%。而目前,學院有教職工 212人,其中教師 138人,占教職工總數的 65.1%;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42人,占師資隊伍的 30.4%,副高職稱的 61人,占師資隊伍的44.2%;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106人,占師資隊伍的 76.8%;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 68人,占 49.3%;40歲以下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 48.6%。學院擁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 1人;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后備人選 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3人;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唐氏基金資助 2人;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
二、學科布局日趨合理,特色和優勢逐步形成
學科建設是推進學院發展的關鍵,是提高學術水平的基石。經過 985一期、二期 4千萬元經費的投入,使各類儀器設備總價達 6千多萬元;同時建立起公共儀器平臺,加強實驗儀器設備管理,從而為碩、博士點建設和開展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現擁有蔬菜學、作物遺傳育種、獸醫傳染病與預防獸醫學、農藝學、園林學等 5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008年建成科技部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和農業部都市農業(南方)重點開放實驗室,上海市獸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全市 13個重點實驗室評估中以第五名的優良成績通過了評估。
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理工結合的交叉學科新路,如建立數字農業聯合實驗室、成立上海市崇明生態農業研究中心等。以創建學科團隊為抓手,增強凝煉大項目、大成果的能力。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2009年公布的全國學科排名中,我院參評學科進步明顯,園藝學學科排名位列第六,獸醫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畜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分列第十一、十四、十四、十八位。
三、農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
(一)積極探索與改革,構建研究型本科教學體系。學院確立了“通識教育、精英教育、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堅持“寬厚型、復合型、開放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多年來堅持加大用現代生物、信息、工程等科學技術提升、改造傳統農業學科專業的力度、改革課程結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實現傳統農科專業的新發展。為了提升辦學層次和水平,在人才培養上著力推進“四個轉變”,即由專才向通才、教學向教育、傳授向學習、技術應用型向學術研究型的轉變。
學院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支持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生參與本科生研究計劃項目(簡稱 PRP)的積極性高漲,參與率達 50%以上;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如參與植物生物技術創新基地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達 142人,參加科研項目 28項;2007和 2008年,學生在全國“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分獲上海市一等獎和二等獎,2008年,開發出優質高效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試劑盒及速測卡的《信樂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獲得“挑戰杯”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金獎;2007年起已有 3個項目批準為第一批、第二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3個項目批準為第一批上海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項目。
學院加大校內基地建設力度,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基地。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訓練中心在 1998年被市教委命名為“上海都市農業實訓基地”基礎上,2008年被列為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目前擁有校內基地 4個、校外基地14個。
十年來,學院教師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食品工程原理》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1年,“植物生產類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新模式探索”項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現代農業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出版教材 20多本,2本教材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材二等獎;在編規劃教材 11項。
(二)穩步擴大研究生規模,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學院現有 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與環境學院共建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蔬菜學、植物學、生態學)和 3個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技術、預防獸醫學與畜禽產品安全、食品冷藏工程),擁有 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蔬菜學、果樹學、作物遺傳育種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植物病理學、農藥學、預防獸醫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草業科學、食品科學、生態學、植物學)和 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農業推廣、獸醫、風景園林)。
學院研究生工作本著深化改革、積極發展、提高要求、注重創新的原則,在加強和提高研究生工作管理質量和研究生培養質量上下功夫,在 2008年上海市研究生培養過程質量實地抽查中,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兩個碩士點順利通過檢查評估。2007和 2008年共有 4篇碩士生論文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生論文獲評全國獸醫專業學位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由我院教師主編的《植物生物技術概論》獲準為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教材建設項目。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獲得好評,在社會上建立了信譽,100多名畢業生中的大部分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三)努力辦好成人教育工作學院成人教育已發展成為具有多種辦學形式、多種培養層次、多種專業設置、多種學習對象的辦學體系,與普通教育的發展形成了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辦學格局。近十年,成人學歷教育設有園林、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升本專業和市場營銷、園林技術等專科專業,培養了近 3000名學生;非學歷教育主要開設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農村緊缺人才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各類就業技能證書培訓,培訓了 3萬多名學員。
四、科學研究水平大幅提高
瞄準國家和上海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結合學院現有學科基礎、科技優勢與發展要求,重點研究領域涉及動植生物反應器與代謝工程、分子育種、植物發育、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與生物制藥、食品安全、園林植物與規劃、環境毒理與生態安全等,并在溫室園藝與數字農業、草業科學、天然產物研發、生物質能、園林工程等方面形成特色。
學院確立了“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向兩頭延伸”的科研定位,近年來學院科研經費以每年 30%的速度遞增,2008年達 4500余萬元,是 2000年科研經費的 15倍。科研項目層次不斷提高,2006年后,863、973、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占40%,逐漸成為學院科研的主流;以第一承擔單位獲得的 863項目達到 15項,總經費 2145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2項,總經費 952萬元。
近三年來共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三項,發表 SCI(EI)收錄論文 275篇,獲專利授權 89項,品種審定 30項,在人均 SCI論文數、專利數等關鍵指標上保持國內農林院校前列。學院在注重 SCI、EI論文數量的同時(發表 SCI、EI收錄論文數已從 2002年的 3篇提高到 2008年的 92篇),近年來更注重論文質量,論文影響因子成為新的評價標準,2007年SCI論文中最高影響因子為 4.24,2008年 SCI論文中影響因子最高為 5.3,影響因子超過 3.0的達到 9篇,這也充分表明學院科研工作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五、社會服務影響日益加大
充分依托掛靠在我院的“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平臺,教師在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和重大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學院的知名度和重大建設項目的參與權、發言權顯著提升。受上海市“三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由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組織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軟科學研究”10個項目順利完成并于 2008年底通過專家評審,課題研究成果被提煉成“政府決策建議”,直接報送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農業委員會。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先后承辦了四屆食品安全國際論壇,促進了食品科學學科的快速發展,擴大了學院在國內外的影響。學院形成了“上海交通大學金山現代農業科技園”、“上海交通大學浦東教授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學崇明生態農業研發中心”等示范、推廣和應用的科教興農基地,與閔行、松江、青浦、崇明等區縣實現對接,已有數十項新品種、新技術成果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和應用。
在金山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中,開展了蔬菜、瓜果新品種選育和 20多個新品種的生產示范工作,承擔上海市科委星火富民計劃和金山區科委創新項目等科研項目,設立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浦東新區教授工作室為農民排憂解難,開展生產技術培訓,為農民解決了“菜豆枯萎病的診斷與防治”、“辣椒病毒病”等問題,指導基層科技人員開展專業研究。學院參與松江區的村莊改造工程,如與松江區農委簽署了《關于松江區新農村建設村莊改造工程合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協議》,為 5個鄉鎮的 10余個行政村、3500多戶農戶解決生活污水出路問題,經過處理后排放水達到國家一級 B標準,改善了村鎮水環境質量,受到當地群眾好評;同時,與松江區農委合作開辦了“種植業專業技術人員系列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以“三區聯動”為背景,由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所為閔行區主持制定了“6+1”農業產業規劃,學院與閔行區政府初步達成建立閔行科技創新與展示、示范基地的意向。
六、國際合作與交流日趨活躍
多年來學院始終把國際化戰略作為提高辦學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已經與美、英、法、德、日等國家的知名大學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關系,特別是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美國加州州立科技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日本千葉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學校簽訂雙邊合作協議,為教師和學生的學術交流、合作辦學、科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加快了農業科技學術水平的提高。
從 2005年開始,學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與生命學院展開全面合作,舉辦了四次“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國際學術研討年會,近十位教師赴康奈爾大學開展學術進修和高級訪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也因此有一位教師獲唐氏基金資助。2007年夏季,我院一位本科生參加了深受國際獸醫界關注的“康奈爾大學獸醫學生領袖計劃”,作為首次被接收的中國學生,為學院爭得了國際知名度。2007年,相繼與康奈爾大學簽署了本科生聯合培養(雙學位)協議、與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和加州州立科技大學分別簽訂了本科生和碩士生聯合培養(攻讀學位)協議,邁出了國際化辦學的步伐。
學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合作以“交大 -復旦 -諾丁漢植物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為依托,成功地構建了高校間在植物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科技平臺,該中心自成立以來,共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數百名,發表 SCI論文 100多篇。由交大前校友陸伯勛先生捐贈 420萬美元建立的“陸伯勛食品工程實驗室”、“陸伯勛食品科學與工程專項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為食品科學學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建立在教師合作研究基礎上的學生互訪日益活躍,2006年學院接待了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獸醫專業和法國蒙派利埃農業大學研究生來學院進行為期 2-6個月的學習和交流,2007年 2名莫斯科大學研究生來學院進行合作課題研究。同時,我院 2名動科系本科生利用暑假分別去美國加州大學和澳大利亞大學進行了為期 2個月的暑期學習和交流。
開拓未來
五到十年,成為一流農科和高端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
按照學校提出的“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打基礎、若干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三步走戰略,“以高水平的經濟學、法學、農學和人文學科為支撐”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握機遇,謀求學院的跨越式發展,學院于 2008年 4月制定了 2010年、2013年和2020年發展規劃。
學院的發展目標是:瞄準國際未來農業與生命科學發展趨勢,以國際一流綜合性大學現代農科發展框架為建設標準,通過體制創新、學科交叉、整體發展、重點突破,創出一流綜合性大學建設現代農科的新途徑,通過五到十年的努力,使 3-5個學科在國內同類院校中排名前列,建成 2-4個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和 1-2個具有農科特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的一流農科和高端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
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將以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為抓手,以提高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為導向,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學科骨干的引進與培養,大力推進創新團隊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到 2010年,教學研究人員從目前的 138人擴大到 170人左右,國內外知名教授 5-7人,正高級職稱人數達到 5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提高到 80%以上,專任教師中具有國外大學博士學位的人員占 20%左右。
學科建設方面,力爭在 2009年申報成功“園藝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食品科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等;力爭申報成功國家食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農業部都市農業(南方)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爭取在三年內與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開放實驗室聯合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加強上海市重點學科———“蔬菜學”學科的建設,為在 2013年前建成國家重點學科打好基礎。
人才培養方面,爭取 2010年在校生規模達到 1600人,研究生數量達到或超過本科生數量,2013年在校生規模達到 2000人;2010年前再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項、上海市精品課程 1-2門,實現國家級優秀博士論文零的突破;加強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爭取在 2009年申報成功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探索“2+2”培養模式,開展好與康奈爾大學、羅格斯大學的國際化合作辦學。
科技工作方面,瞄準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戰略和科技前沿,依托學校強大的理工科優勢,凝聚精兵強將,產生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科技成果,實現國家級獎項零的突破;至 2013年,科研經費突破 6000萬元 /年,國家和上海市重大重點項目經費占 60%以上,發表 SCI(EI)論文 120篇 /年,其中本領域排名前 10的期刊論文占 10%-15%,高引用率論文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