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千里太行山,挾燕趙歡歌,頂三晉風塵,逶迤南下;九曲黃河水,淘歷史風雨,澤神州大地,滔滔東流。高山之陽,大河之濱,懷川大地沃野千里,蓄積饒多,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其間。誕生并成長于這片厚土上的河南理工大學,秉承名山勝水之磅礴大氣,開創我國礦業高等教育和河南高等教育之先河,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和河南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不可磨滅的絢麗篇章。
百年弦歌不輟,世紀薪火相傳。
河南理工大學———這所承載中華民族太多嬗變之痛、見證神州大地滄桑變遷的高等學府,一路從歷史的長河中姍姍走來,先后遷址10次,輾轉4省,雖歷經歲月洗練、風雨砥礪,卻始終堅持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辦教育傳承文明,引新學澤被華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鋪下一塊塊堅實的基石。她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書寫了一部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辦學史,一部孕育、培植、熔鑄和弘揚理工大精神的發展史。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的創建與發展1909年,伴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瓜分掠奪的隆隆炮火,作為英國福公司在河南開礦的一個交換條件,河南理工大學的前身焦作路礦學堂,在幾經交涉中艱難誕生。學堂首招學生20名,設礦務學門,學制四年,貫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教習“西文”和“西藝”,以培養采礦、冶金和鐵路高級專門人才。這是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也是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后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為當時封閉落后的中國大地開啟一扇現代高等工程教育和現代科技文明之窗,在近現代中國礦業高等教育史上寫下厚重的一筆。在內憂外患、國力日衰的背景下誕生的焦作路礦學堂,從創建之初就肩負著振興我國煤炭工業的歷史責任,在反帝愛國運動血與火的洗禮中,開始了篳路藍縷、艱苦辦學的歷程。
1910年,英國福公司在焦作開采煤礦取得初步成效后,又陰謀開采焦作沿太行山一帶的鐵礦,激起路礦學堂愛國師生的憤怒和堅決反對。師生們把福公司圖謀掠奪河南鐵礦資源的行徑公諸于眾,在河南人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經過激烈斗爭,福公司最終被迫停止勘探鐵礦,反帝保礦斗爭取得勝利,同時也成為學校愛國學生運動的開端。
1915年,英國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組成立中外合資的福中總公司,路礦學堂更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歸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轄,校址暫設河南省會開封。1919年,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專門學校令》,學校易名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在預科畢業后即續辦礦務專科,以“養成礦務專門人才”,學校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5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學生積極響應,參加省會開封15所學校聯合舉行的聲援集會和省會學生總罷課,并在學校被強令提前放暑假期間,紛紛返回家鄉和深入焦作礦區,組織愛國團體,宣傳愛國思想,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浪潮,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火種播向中原大地。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運動的深入發展,陳獨秀、李大釗等編輯的《新青年》、《每周評論》和《新潮》等進步書刊也開始在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流傳,學生由此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有進步學生參加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通訊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