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湖南省2009屆大學畢業生春季供需見面會在我校隆重舉行,此次供需見面是在金融危機就業難大背景下,近幾年我校為促進畢業生就業舉行的意義與規格最大的一次招聘會,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325家企業來我校招賢納才,提供了5229個就業崗位,在危機與機遇面前,我們應如何把握,在供需見面會上我們試圖找到破解“就業難”的良方。
低姿態,面向基層就業大學生擇業選擇國有大中型、東部沿海企業已成為主流就業趨勢。在供需見面會現場,中國電信等單位招聘臺前人群爆滿,但縣級中學和民辦單位前卻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畢業生不愿意去小城市、農村就業,不愿意從基層做起,造成的局面就是一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有業不就),而一些企業單位招不到人才。
對此,我校副校長龔作奇表示,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擇業期望值,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面向基層,到中小民辦企業、到農村、到西部邊遠人才需求大的地方去,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方能擺脫有業不就的就業瓶頸。
在原本冷清的貴州施秉縣高級中學招聘點,內蒙古民族大學高同學順利與這家新辦的西部民辦中學簽定就業意向書。高同學說:“西部在發展中需要人才,而有些大學生總盯住發達東部沿海地區,結果擠破頭也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雖然西部環境較為艱苦,但在西部能磨練人的意志,同時提供較為優越的條件和較大的發展個人空間,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能找到這份工作還是比較知足的。”
市場需求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人才順利就業是供需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在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的同時,招聘方的人才需求同樣不容忽視。
什么樣的人才是符合市場需求的?湘電集團的有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前來應聘的大學生,我們首要看重的是個人能力,其次是他們在校期間的實習經驗。我們集團對人才的技術性要求較高,因此,在招聘過程中我們更傾向于在校期間有獨立完成項目經驗的實用性人才。應聘者還應有較強的與人溝通能力和職業操守、成熟的個性與誠信。”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應:大學生在專業知識上基本符合需求,但是在綜合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卻遠遠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現在大學生是很多,但我們真正需要的,符合我們要求和標準,素質高的人才則相對較少。”作為我校長期合作伙伴,湖南金健米業集團王先生說,畢業生的知識面需要拓展,有的應聘者對考試不涉及、很基本的書籍和知識則很少涉獵,比如辦公室禮儀、商務禮儀、普通話等等,這些都是公司職員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有很多來應聘的學生成績是很好但其它的素質并不高,基本的談話都存在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而不單單是讀書好、成績好的人。
高就業率有賴于科學人才培養與有力就業措施的實施本次供需見面會提供就業崗位5229個,企業崗位3556個,教育類崗位1673個,其中教育師范、營銷、服務等行業提供較多就業機會。而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一些行業提供崗位數相對減少,今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由于機械工程學院專業就業方向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金融危機對機械學院學生就業帶來一定沖擊。但今年機械學院依然保持高就業率,機械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張洪表示,這得益于專業本身定位于應用型的優勢,就業需求面廣外。在人才培養上,機械學院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屬于典型的技能型人才,正為市場所需要,從而保證了機械工程學院學生高就業率。此外,機械工程學院自主采取相關促進就業的措施,充分發揮學院老師以及往屆優秀畢業生的作用,利用其社會資源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就業信息,為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信息和應聘技巧指導,良好的就業教育為學生成功就業打下了基礎。
在畢業生就業的復雜體系中,就業觀念,市場需求,促進就業的機制與體制也許不過是冰山一角。然而我們力圖尋找解決病癥的良方,并能從成功的經驗中得以啟發與思考,堅定了克服就業難的信心與勇氣。據組委會介紹,截至4月18日下午3時,經過雙向選擇,有2764人初步達成就業意向,460人當場簽約,獲得了實際成果。通過此次供需見面會,在畢業生認清形勢、完善自身,企事業單位結合畢業生情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政府大力促進就業的情況下,相信更多的畢業生能順利就業,走上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征程。
(楊婷婷 許靜文 李沛燕 趙夢玲 折江虹張亞芳 陸琴 鄭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