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6年,周詒春就改辦大學向外交部提交報告

周詒春

曹云祥
●史 軒
歷史篇
早期清華的教育教學理念
1911年~1928年,是清華大學歷史上的清華學堂和清華學校時期。早期的清華雖然是一所 “留美預備學校”,但是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清華造就“領袖人才”、追求“學術獨立”等教育教學的理念漸成系統,并對日后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1911年2月,游美學務處和游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10月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清華學堂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方針。
清華學堂一開始就樹立了嚴謹的學風,無論是教學還是生活上都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入學堂不久即行甄選和篩汰學生,有未通過甄別考試被退學者,有假滿未按期上學被開除者。由于清華地處城郊,遠離市區繁華,加上學校齋務處的嚴管,所以清華學生比較循規蹈矩,在生活上養成了簡樸的風氣。
隨著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 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此時的清華仍遵循原有宗旨,“以造成能考入美國大學與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為范圍”。清華學校除繼續培養留美預備生之外,并著手培育為國家急需的各領域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即 “領袖人才”。教務長王文顯在他 “滿懷熱情獻給中國之未來領袖”的《留美指南》一書中,在強調 “為什么要選擇去美留學”時說:“將來的世界領導權無疑的是在太平洋彼岸”,留美學習“將幫助這些中國的未來領袖去改善我們困苦國家的命運”。1922年任清華學校校長的曹云祥認為,“領袖人才”最上焉者是要具有“天賦制裁,精明強干,隨即應變,善于治人”的稟賦與本事。
清華學校 “參酌中美學科制度,分設高等中等兩科”。1911年2月頒布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高等科與中等科各四年,即“四四”學制;9月即由“四四”學制改為“三五”學制,“高等科三年畢業,中等科五年畢業”。從1913年下半年起,又改為“四四”學制,直到1920年。這年秋天,停招中等科一年級生,1921年改高等科四年級為大學一年級,大一級學生仍為留美預備生。這時,全校從中二到大一,共有七個年級。
清華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設西學部和國文部,西學部課程、教材等“均仿照美國學堂”,教師中有很多直接從美國招聘。西學部課程的中等科課程主要是英語訓練,高等科則是學習美國大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課程。
對于學生的培養,清華學校一再強調 “真正之人才,須先有完全之人格”,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清華學校確定了“以培養完全之人格為天職”的訓育目的,推行德、智、體三育并舉,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完全之人格謂何?其人之一切行動均在法律之內是也。”即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全面發展,養成各種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國家公民。
如果說 “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是清華學校的辦學目標,那么嚴格管理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清華學校的第二任校長周詒春指出:“學生應遵守紀律,如不停罷課,法紀廢弛,學校就無和平,學術就無法進步。”因此,清華特別重視學生管理,對年齡偏小的中等科學生尤為嚴格,學校在課業與考試的評分上,采取了嚴格的辦法,學生們的學習非常緊張,考試頻繁、計分嚴格,淘汰率很高,在1911年~1921年間淘汰率高達32%。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清華形成良好的校風也與此不無關系。
清華學校注重學生訓育,經常請名人來校做演講,杜威、羅素、泰戈爾、李大釗、陳毅、梁啟超、蔡元培、顏惠慶等各界名人均曾來校演講;還不時舉行辯論會,校園內辯論風氣非常盛行。
清華學校提倡學生多多參與課外活動,參與社會事業,旨在培養學生的實干精神與社會公德。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之余,清華學生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有聲有色,各類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筍,學生還開辦了“平民學校”、“平民夜校”。在各種活動中,清華學生“意投則合,共策進行,純然以公益為懷”。學生將組織、參與各種會社團體視為“自動的作業”與“練習的機會”,培養自己“創作的精神”。清華園充滿了“高尚合樂的氣氛”、“實踐合群生活的方式”與“服務愛國的精神”。
此外,清華學校還提倡體育是強國之必需,從建校始就認識到只有人格、體魄健全的人,才能擔負起救國、強種的重任。學校專設體育課,并非常重視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希望通過鍛煉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與公平競爭意識。其時,清華以“要求嚴、外語好、體育好”而聞名。清華早年形成的實干、團結的精神傳承下來,形成了清華“行勝于言”的校風,成為清華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國內外輿論、國內教育事業發展形勢和清華學校自身發展需要,1916年,校長周詒春向外交部正式提出了清華向完全大學過渡的計劃并積極予以推動。清華校友積極建言獻策,成立“清華幸福委員會”來促進。但不久周詒春辭職,其后校長更迭6人,使清華改辦大學一事進展緩慢,至1922年曹云祥出任清華校長才再次推進。1924年2月,清華學校聘請胡適、范源濂、張伯苓等人為大學籌備顧問;是年10月,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1925年4月,又成立了 “臨時校務委員會”,清華學校改組成大學部、留美預備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學部正式成立,1926年共設17個系,這是清華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到國立清華大學時期,清華的育人宗旨逐漸轉變為 “以在國內造就近日需用之人材為目的,不為出洋游學之預備”。源于早期清華學堂、清華學校時期的教育教學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發展和探索。
往事篇
周詒春與曹云祥的“新教育”思想
早期清華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在課程設置、學制等諸多方面都 “以美國大學及專門學堂為標準”;清華學生接受的是美國化教育,反而對中國的國情知之甚少,這一情況受到當時社會的指責。有鑒于此,清華學校提出了“中西并重”的方針和 “保存國粹”、“振興國學”的口號,也曾幾度改革過國文教學,并組織過 “學生國情考查會”、“社會服務”等活動。1924年還提出過 “留國”的辦法,即鼓勵畢業生赴美留學之前 “留國工作一年或二年,以了解國情”。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如何走向教育和學術獨立?清華從建校起就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其中周詒春、曹云祥兩位校長的“新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周詒春認為,教育是社會改革的工具,可以協助解決社會貧窮與治安的問題,他認為新的國民教育目標應在培養聰明的、具有謀生技能的與獨立自主的公民。他還認為,人的品行是不斷發展的,應從幼年起努力培養,學校應該重視紀律和社會服務,教導學生明了紀律的意義并切實遵守。他還鼓勵學生接近與關懷身邊的窮人,更提倡師生創造機會使得學校的光明照亮周圍社會的貧窮落后與黑暗角落,并使得學生從中獲得實際的經驗與知識,成為活躍在社會上的成員。
在教學方面,周詒春主張清華應該應用國語教學;在學生的發展方面,他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愛好,鼓勵學生組織各種社團以發揮學生特長,培養領導才能。他認為,學校應該改革充實各項設備,提供方法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目標。他非常愛護學生,對學生的期待也甚為殷切。一位學生回憶說,周校長“誠懇莊肅,對于年幼的學生有如嚴父,諄諄教誨,殷勤督責。教導學生如何持身處世,如何服務盡責,甚至為保持整潔,限定若干日必理發、必沐浴”等等。
周詒春看到了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曾經明確提出西學應該 “中土化”,學術應求獨立。但是當時曾有人對他進行了無端的指責,1917年底北京教育界黃正明等人到外交部指控他是 “奉行洋化政策的代表”。而事實是,周詒春早在1916年11月就說:“過去我們必須依賴西人所提供的學術刺激,而現在是我們準備學術獨立的時候了。”并提出要 “學術獨立”的四個條件:“第一,清華應保持一定的政策;第二,對中外、新舊教員應一視同仁,均應同樣之待遇,享受同等權利;第三,學生應遵守紀律;第四,應以國語為教學媒介。如此,才能夠促進學術獨立。”雖經核查攻擊之辭大多不實,周詒春仍以“力微任重、勞頓成疾”為由辭職。后來清華校友評價周詒春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創建人,篳路藍縷為母校奠定下鞏固的基礎。
曹云祥出任校長后,對于育人的目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認識。他認為,清華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造就“中國未來的領袖”。
在1925年 9月11日的開學典禮上,曹云祥對于自己的辦學思想作了論述。他說:“十四年前中美所議定辦法,設立清華學校,僅預備學生留美。惟因時局變遷,中國教育界眼光,亦隨之而轉……自今而后,派送留美學生,逐漸減少,新大學學生,陸續增加。”“新計劃之大目的能使新教育在中國有自動的能力,而后有生活氣象。譬如栽培樹木,使其日見繁榮。”
他特別指出要“鞏固新大學之根本”:“現在中國所謂新教育,大都抄襲歐美各國之教育,欲謀自動,必須本中國文化之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時組織研究院,研究中國高深之經史哲學。”“所謂教育,并非轉世誦讀記憶而已。是欲養成高尚完全之人格,為立足社會之準備。否則,教育失其本質……欲養成人格,于功課好壞無甚關系,是人與人之接觸。故欲求為人之道,大都在課外作業中養成之,如運動、軍操、組織團體之會社。”
曹云祥創辦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已然將教育和學術獨立放在清華發展的重要地位。他認為,學生做學問要循序漸進,要形成 “獨立而有統系之思想”;對于學術發展,他認為“研究各科學,不必專恃外國書籍,即研究中國書籍,亦可發展。如地質學、生物學、農學之成績,協和醫院治病之宗旨,研究中國之物質病源。足見有自動之能力,其收效亦頗宏大。希望清華學校將來亦使其能有自動之能力。否則,如民國現時狀況,但有名目而無精神。”
畢業于清華學校的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邱椿曾經在1927年的《清華年刊》上發表文章 《清華教育政策的進步》,對清華教育思想的轉變進行了精辟的闡述:“中國教育界自‘五四’運動以后,民族思想發達,慢慢的注重中國公民教育……清華教育政策,就慢慢的從模仿時期,而達到創造的時期了。這真是清華的再生!清華的政策,是要建設純粹中國式的大學。清華教育目標,是要養成中國式的領袖人才……課堂內師生談話,都用國語了。最令人注意的,是國學研究院的設立。從前清華學校,最不注重中文,現在居然設立國學研究院了。”總之,清華學校初期的辦學思想,強調“進德修業”的“完全人格教育”,其辦學手段多模仿美國學校的一些做法。到清華學校后期,清華的教育思想已逐漸向 “中西兼重”、“學術獨立”,向創造中國式的大學道路過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