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哲學解讀
編者按:當前,學校正在全面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能不能科學發展,怎樣科學發展,這就首先需要全校教職員工在思想上形成共識。為此校報特開辟專欄,邀請專家暢談科學發展及和諧校園建設,期以它山之石,磨勉勵之玉。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并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理論在當代的最新發展,而且也是我們黨適應新的形勢,在科學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基礎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提出的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繼續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發展原本就是一個哲學概念,是指事物前進的、上升的具有質變的運動。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角度來看,科學發展觀可以做如下理解:
科學發展觀是辨證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事物辯證發展的產物。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建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巨大發展基礎之上的,是對三十年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在新的形勢下對三十年成就的超越性發展。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是順應時代的召喚,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必然規律的前提下,針對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所提出的指導性、綱領性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批判以往各種發展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而提出的科學的、辨證的發展觀,它必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的指導思想,指引中國人民繼續沿著正確的思想解放的道路不斷前進。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對發展的理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發展再到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對發展的理解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科學發展觀在充分考慮我國階段性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既注重經濟發展,又注重社會和人的發展;既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又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既注重城市發展,又注重農村發展;既注重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又注重中西部的發展;既注重人的生存與發展,又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和共存。科學發展觀說明我們現在對發展概念的理解已經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盲目發展和單一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說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也提到,“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條件。離開人,社會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忽視人的社會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社會,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具體來說就是關注民生、關注人的生存質量和發展條件的改善,關注對人的終極關懷。這既是我們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發展的終極目標。
科學發展觀是體現矛盾規律的發展觀。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由于我國社會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矛盾還比較突出,人民生活還不富裕,社會發展程度還不高。這就要求我們一要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存在的各種矛盾,二要尋找合適的途徑和方法來解決矛盾。在現階段,我們國家突出的矛盾有城鄉矛盾、區域矛盾、經濟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矛盾等。科學發展觀提出用“統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矛盾,就是首先要認識到矛盾存在的必然性,然后在統籌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合理地解決這些矛盾。當然,解決這些矛盾的核心和前提就是發展,就是要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來說明我們黨解決這些矛盾的能力。
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我國自建國以來發展的得失成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形勢下的集中體現,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實現我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堅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定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