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4月5日早晨九點,南京雨花功德園。
在南京捐獻遺體志愿者紀念林前,我校90多名學生與東南大學醫學院的同學一道對遺體捐獻志愿者進行公祭。學生們在紀念碑前獻上花籃,100多名醫學生莊嚴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此時,灰蒙蒙的天空飄起了微微細雨,而原本喧鬧的四周也漸漸安靜下來。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聲音,在細雨中透射出的沉穩、堅定和有力。一束束純潔白菊花,一個個脫帽鞠躬致敬,飽含的是每一名醫學生對志愿捐獻遺體者的崇敬、尊重與悼念。
每年清明節,學校都要與南京市紅十字會下設的志友組織舉行追悼活動。十多年來,我校在推動完善遺體捐獻工作、并以此開展醫學生倫理教育工作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積極倡導遺體捐獻
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志愿者之友協會(以下簡稱“志友”協會)是全國第一家志愿無償捐獻遺體的群眾組織,成立于1996年10月。我校是這一組織的積極發起者和推動者。當時,在我校人體解剖教研室葉蒙福、王鶴鳴兩位教授支持下,江蘇省一批離退休干部向社會發出了無償捐獻遺體的倡議,經媒體報道引起廣泛社會反響,僅兩個多月登記報名的志愿者就達300多人。時任我校校長的張振聲教授也是該活動的鼎立支持者。同年,我校設立了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正式開展遺體捐獻登記接受工作。
為什么要鼓勵和倡導遺體捐獻?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系主任丁炯教授介紹,對于醫學院校,鼓勵和倡導遺體捐獻有著特殊意義。首先,人體解剖是生物醫學的基礎,是每一個醫護人員必修科目。目前臨床診療中還存在一定的誤診率,也有賴于病理解剖分析原因、改進醫療、發展科學。醫學教學或科研離不開解剖學標本,遺體志愿捐獻有利于醫學發展和人才培養。其次,遺體捐獻對于醫學生群體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倫理道德教育,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生命,在實驗操作中切實做到愛惜標本,更加珍惜從事醫學專業學習的機會。第三,提倡遺體捐獻也是對傳統殯葬觀念的一種文明改革,有利于移風易俗。
推動完善捐獻工作
遺體捐獻工作的整個環節包括接受有捐獻遺體意愿的市民咨詢、辦理申請登記手續、在志愿者去世后接受遺體捐獻等。目前,南京市的遺體捐獻工作由市衛生局、市紅十字會等部門聯合組成的南京市志愿捐獻遺體工作委員會規劃、協調、管理,委員會下設聯絡站和若干登記接受站。登記接受站工作分別由有關醫學院校科室承擔負責具體工作。目前全市只有我校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系和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有權負責接受與處理捐獻遺體。
2007年南京市“志友”協會日常辦公點從市第一醫院遷入我校,基礎醫學院老師們把自己有限的辦公室擠出來作為協會的辦公場所,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為其配備了相應的辦公通訊設施。每當有人電話或上門咨詢有關捐獻事宜,學院老師和“志友”的工作人員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釋。學院印發了《遺體捐獻紀念手冊》詳細指導捐獻的流程規范和辦法,制作了嶄新的榮譽證書頒發給志愿者。在遺體接受環節,不管捐獻志愿者去世是在節假日還是深夜,家庭住址是遠離學校,還是偏僻難尋,負責遺體接受工作的解剖學教研室老師們總是不辭辛苦、犧牲休息時間將遺體接收到學校。去年學校給解剖學系配備了專用救護車,給遺體接收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應捐獻者家屬要求,學校還協助在江寧校區解剖教學樓厚德廳協助舉辦告別儀式,提供人性化服務。“我們希望通過師生共同努力,通過越來越完善的遺體登記接受服務工作,向捐獻者及家屬對醫學教育事業的貢獻表達敬意”,據丁炯教授介紹,“我校自1996年正式開展管理遺體捐獻工作,至今已有13年。在各方共同努力推動下,近兩年我校接受遺體捐獻數量從過去每年平均20多例上升到50多例。截止到2009年3月止,我校共接受捐獻遺體370例。”在南醫大五臺校區2號樓133室 “志友”協會辦公室,77歲的“志友”協會副總干事趙玉坤老人告訴本報記者:“截止到2009年3月,我市已有3904位捐獻遺體志愿者登記在冊,647位實現了遺體捐贈。捐獻者中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既有中科院院士、老將軍、離退休干部,也有普通的工人,農民和教師。”
尊重關愛廣大“志友”
數年來在我校形成一個傳統,每一位醫學生在上解剖學課之前都要向遺體肅立致敬。據江寧校區解剖學教研室方適邦老師介紹,在解剖教學和制作標本的過程中,老師們都會嚴格佩戴好口罩和手套,防止細菌污染遺體;輕拿輕放避免損傷遺體;實驗完成后,都會認真整理擺放整齊。“在我眼中,每一具遺體都是老師,甚至是親人。每一位醫學生都應對遺體愛惜和尊重。對醫學生而言,尊重遺體就是關愛生命,體現的是對醫學職業操守及人格的尊重。這些遺體捐獻志愿者無私奉獻的精神時刻鼓舞著我們。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我們要時刻懷著感激和尊重的心情。”
在基礎醫學院老師帶領和“志友”協會負責人指導下,在學工處等部門配合下,以五臺江寧兩校區學生會青年志愿者協會成員為主體,學校每年都會開展各層面范圍內,定期或不定期的各項服務志友活動。例如,到“志友”家中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給予醫學保健咨詢和體檢服務,送上慰問禮物等。對于志愿者中的孤寡老人,與其建立固定聯系,定期上門為他們做家務,陪聊天,緩解老人們的寂寞。2008年校青年志愿者協會還專門發起“志友之心”年度系列活動,有112名學生報名參加服務活動。該活動組織者趙石硯同學說:“我們每年都舉行這樣的活動,為的就是把對志愿者的關愛帶到校園,使大家對志愿者的感恩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也使我們同學從中得到最鮮活生動的人格道德教育。”
長期與我校師生合作開展服務志愿者活動的“志友”協會副總干事趙玉坤老人評價說 “南醫大的同學們非常熱情可愛”。他回憶起我校學生服務活動的故事印象很深:“有個叫吳琳的同學,因為無私為捐遺志愿者服務,當選上了第一屆‘感動南醫’人物。他們自己掏錢買奶粉等慰問品,只留下1塊錢作為回來的公交車費。志愿者們拿著奶粉都說‘這哪里是奶粉啊,這是孩子們金子般的心’”。
為讓更多的人接受遺體捐獻的觀念,緬懷“志友”們的奉獻事跡,在一些節日比如世界紅十字日、國際愛眼日等,我校學生會青協和許多院系班級都會走進大型企業和社區,進行遺體捐獻的主題宣傳,通過發放資料,現場咨詢,義診、服務市民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遺體捐獻的意義做法。
2007年3月,我校遺體志愿捐獻者紀念網站“厚德園”建成。丁炯教授介紹:“當時校領導提出可以在網上建立捐獻志愿者紀念平臺的建議,適逢我校開展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于是作為申報項目,網站應運而生”。它的開通使其成為全國第一個系統地對遺體捐獻工作和志愿者進行紀念宣傳的公益性網站。網站開辟了學校師生服務志愿者的活動動態,電子醫學倫理館,捐獻流程法規介紹等版塊。網站特別開辟了個人網上紀念堂,目前已具備獻花、獻燭、祭酒、點歌等多種功能,供捐獻者親屬們追憶、緬懷和悼念他們的親人。
落成于 2003年的校醫學倫理館座落在江寧校區解剖樓內,館內陳列著部分遺體捐獻者的生平事跡和圖片,歷年捐獻者名單等。
依托“厚德園”網站,倫理館實現了網上數字化和實物展板圖片的聯動宣傳。紀念館開館以來,已吸引數萬醫學生以及上級領導,兄弟高校,社會團體,志愿者家屬社會人士前來參觀,很多參觀者在館內設立的留言薄上寫下動人的感受。全國倫理學會會長陳瑛教授在留言中寫道:“醫療最需要倫理,倫理最集中的體現在醫學教育事業中”。有的學生留言說:“生命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意義是無限的。在當代社會里,還有這么多可敬可愛的人們,值得我們敬重!”。醫學倫理館已成為對對醫學生進行倫理教育和對外宣傳遺體捐獻工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