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生活園區,讓學生享受全方位、個性化教育服務12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新世紀大學生村社區學院學生中心寬敞明亮的一樓,有學生正在安靜地自修。值班的管理員告訴記者,每天晚上還座無虛席呢!在中心的一側,記者發現還有諸如“學業輔導”、“心理輔導”、“生涯輔導”等房間;在四樓學生活動室,乒乓、桌球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信息苑”內還安置幾十臺電腦供學生免費使用。一位新生告訴記者:“這里由我們自己管理,每天晚上及周末,我們輪流值班為同學服務。”社區管理部主任王軍華告訴記者,為探索“學分制”、“選課制”、“短學期制”下學生的有效培養,我校結合自身實際,以新世紀大學生村為試點,參照劍橋、哈佛等國際一流院校,實行“住宿學院”模式。學生中心作為社區學院掛牌成立后的一個重大項目,是今年是3月16日落成啟用的,它在繼承學生社區原有的服務與管理功能的基礎上,針對大一新生學業、道德、情感和生活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成才需求專門改建。中心的落成為學生提供了溫馨、周到的育人環境,讓他們足不出生活園區,就能享受到全方位、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在社區學院的學習中心,每天都有來自不同職能部門的專業教師和人員,現場為同學們提供學業輔導、心理咨詢、幫困資助、生涯規劃、藝術教育、體育健身、日常生活等咨詢服務。此外,社區學院還聘請院士、學科帶頭人擔任學院兼職導師,定期以談心、講座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人生經驗的分享、人生目標的引領。管理人員和職能部門借助學習中心的平臺,打破原有學生按班級、專業管理的模式,在寢室、樓幢和學生生活區空間內,與學生互動,把研究型大學的建設目標和培養學生的目標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大一階段開始,樹立人生目標,提高自主意識、自學能力、自強精神和綜合素質,讓教育和學習貫穿課內外全過程,課內課外在社區學院實現有機統一。
自己命名樓幢,以特色文化內涵激發新生歸屬感
在社區學院駐樓輔導員辦公室內,一張《新世紀社區學生寢室樓命名申報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表上有樓名、內涵介紹等內容。王軍華對記者說:“通過探索樓幢內涵建設,增強大一新生對自身居住樓幢的認同感。學生僅僅人住樓內還不能喚起自身主人翁意識,必須讓其投入樓幢建設之中,體會自身成長與樓幢建設息息相關。”
今年4月21日,社區學院舉行樓名授予儀式,產生了海納、格致等19個經各樓幢大學生自己集思廣益的富有文化內涵和特色的樓幢名字。樓幢命名挖掘了大學生們的特長與潛力,發揮了樓幢學生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樓幢、園區的歸屬感。
“信平閣”,記者問起取這樣一個名字的緣由,12幢樓的同學們娓娓道來:信,從孔孟傳承千年到如今的信息時代;平,心中存有的一絲安寧。我們要以包容的胸懷接納信息,以寧靜致遠的心態選取信息,她寓意我們要做道德的承者和現代文化的使者。12幢樓管會的同學們還在社區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樓徽樓訓網絡評選活動。不論是活動策劃,還是活動宣傳,樓徽創意,眾多同學都積極參與。近期,反響較高的三幅候選作品正在樂乎論壇上進行網選。
輔導員駐樓更駐心,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去年9月18日,社區學院成立兩個多月前,首批受聘的20位駐樓輔導員從校黨委副書記滕建勇手中接過聘書,在學生樓幢新的工作空間開始現場辦公。
駐樓輔導員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新生進行適應性教育,引導新生適應大學生活。他們在管理員、導生、樓管會的協助下,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開展了大量個人勵志、學業指導、人生規劃、心理健康和生涯發展等教育活動。
首批駐樓輔導員徐磊說:我在忙碌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她向記者介紹了他們開展的一個立足于普通學生的“我的大學與全面發展”系列活動。該系列被學員們命名為wonderful,它采用企業化運作方式,發行模擬貨幣,邀請各類人士以“過來人”身份現場分享成長道路上的點滴,為新生提供交流與展示的平臺,增強新生的團隊意識和能力,切實幫助新生更好地應對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新生小何說,Wonderful是他沒有方向生活的終點,又是人生新道路的起點。據不完全統計,在參與Wonderfu三期活動的成員中,已經有80多名學生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26名學生日前獲得獎學金。通過Wonderful,普通學生也學會了“主動覓食”并抓住機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周俊是駐扎在12幢的第二批駐樓輔導員,三個多月與學生同吃同住的“駐樓”經歷,讓他認識到培養新生自我學習、自我服務能力,需要營造“傳幫帶”的學習氛圍。新生剛一進校,他就邀請機自學院機器人科創團隊走進社區學院,讓社團中的研究生和專業成績優秀的高年級本科生與新生交流,不僅使新生對專業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也讓優秀生將學習經驗和方法傳遞給新生。此外,他還邀請了樓內一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幫助同學提高英語聽說水平,這種同學互幫互助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大家的興趣和成就感。
駐樓輔導員不僅工作在樓幢,住宿也在樓幢。每天晚上,輔導員們都會深入學生寢室,關心學生生活的同時,對寢室學風進行督導。一位學生說:“輔導員在我們的身邊辦公、生活,讓我們覺得不是獨自面對大學學習和生活,心里很踏實。”
慈善愛心屋既解困生活,更培養感恩之心
社區學院還有一間不大的“慈善愛心屋”和“愛心超市”,超市的物品均由熱心企業和人士捐贈,種類繁多,困難學生憑券免費領取。愛心屋每年都向生活困難的學生發放各類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僅2008年愛心屋就發放衣物1186件,日用品1903件,學習用品134件,書籍1312多冊,自行車31輛,發放物資總值達16682.28元,共有2101人次受贈。這些物資很好地解決了困難學生學習生活的后顧之憂。
社區學院還積極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激勵貧困生參與各類義工和志愿者活動,解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鼓勵他們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愛心的社會公民,切實達到在幫困中育人的目的。
記者在采訪中,又一批新到的被褥剛被送到社區學院,看著捆扎整齊的新被褥,這個冬天誰都會感到溫暖。愛,已成為冬日上大校園最溫暖的話題。
“這么好的條件,在中國的大學不多”
社區學院成立后,在探索學生課外成長的有效途徑上做了積極嘗試,并初步形成了以黨團建設為核心、以文化精品為載體、以創建學風為重點、以社團活動為特色和以周末文化為亮點的工作體系。黨員關心幫助身邊的困難學生,“有困難,找黨員”正在成為社區學院同學的貼心話。特色寢室創建等主題實踐活動,讓每一位社區學院的學生,展風采秀才藝;“圖書漂流”讓書香和文化在整個社區學院彌漫;中秋游園會、國慶嘉年華、假日上海一日游等周末文化活動,豐富了外地學生節假日的休閑生活,讓外地生在周末不再孤獨;“名師講壇”和“學子講壇”,讓專家與學生、優秀生和新生面對面;“數模社團”、“環保社團”、“理財社”、ACM社團等一批學院專業社團進入社區學院,更好地激發大一新生專業興趣。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社區學院還成立了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依托寢室長———層長———樓長三級樓幢管理體系,讓學生們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過程中成長,學生正在由被動的命令接收者成為主動的實踐行動者。當2008級新生,新世紀15幢樓長王之陽拿到聘書并得知自己是自管會第一屆成員時,她激動的充滿了干勁,她感覺自己像在家里,是一個被重視和關心的孩子。
“從周末電影到板報評比,我們參與到Scope新生訓練營、心理健康周、淑女學堂、日語角、社區周末等活動之中,培養了我們的主人翁精神,這對我們的成長十分有利。考試周前,除了管理員溫馨提醒勞逸結合,社區學院進行樓幢學生結對幫困輔導,還安排專業導師隊伍深入社區學院,為我們解惑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公共課程,受到很多同學的歡迎。除此之外,還邀請優秀學長從考試心態、答題技巧等與我們交流經驗。這么好的條件,在中國的大學不多。我和浙大的高中同學說起我校社區學院,她們都羨慕不已。”王之陽欣喜地表達了自己對社區學院的喜愛。
結束語
一年的付出腳踏實地,回頭看來路更彌足珍貴。成立伊始就受到文新傳媒、東方網、上海政府網站等相繼報道與關注的社區學院,作為新生事物,經過一年的實踐和探索,在這一為學生課外教育搭建全方位成材平臺上,正激昂地奏響著“合力育人”的旋律。
社區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力央對記者表達了他們的思考:社區學院在用心搭臺和鋪路的同時,還要在工作機制、隊伍組建、軟硬件建設上,進一步整合資源,構筑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性的教育體系,讓新生的成長之路走得更穩,開辟實現學生培養在課外教育思想的新篇章。
“一年前我一個人背著行囊走進上大,社區老師從疊被開始教我一步步成長。是社區學院給了我鍛煉的舞臺,我在這里學會了做人、做事、做學問。我義無反顧地堅守進大學后的第一個職務———樓長,因為社區學院是我在上海的家,我有一種責任感和歸屬感。錢校長曾說:‘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辨證唯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社區學院給了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學生自管會主席蔣俊杰感慨萬千地回首與社區學院共同成長的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