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水潺潺,環繞著耕讀園。
清晨,同學們坐在小池邊的石頭上早讀,鳥鳴聲與讀書聲合奏成一曲和諧的交響樂。遠處鍛煉的同學,宛如勤奮耕種的農民,在辛勤的汗水中等待來年豐收的喜悅。
耕讀園小路兩旁放置了兩尊雕塑,一尊是神農氏,一尊是黃道婆。神農氏發明了耕作農具,選育五谷,是我國種植業的創始者,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黃道婆是元代著名紡織家,為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神農氏是種植業的偉大代表,而黃道婆是紡織業的偉大代表,將他們二人合起來則代表我們的農業。“耕”代表農業,象征農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農業的發展需要人才,“耕”又代表西昌學院的前身之一———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為祖國農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并以此鼓勵求學者不斷超越前輩,完善自我。
步入耕讀園,映入眼簾的是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的結合圖和太極八卦圖。它們的結合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暗含了“天人合一”的古樸思想。廣場前方是一塊刻滿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八星宿和二十四節氣的墻面,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耕讀園里充分彰顯。耕讀園是“農業”與“文化”的完美結合。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進步的文化作支撐,而做為基礎的農業則為文化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廣場前方的平臺上是一尊由四根不銹鋼棱柱緊緊維系不斷攀升向上的雕塑—騰飛。整座雕塑宛如騰飛的雄鷹翱翔九天,形象地向人們展現了西昌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也昭示著西昌學院更加美好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