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談中醫四時養生———《內經選讀》課程學習心得
《素問·六節藏象論》所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氣、五味入五臟各有其相對的選擇性。同時,人身之五臟與天地陰陽五行相應,自然界的五時、五方、五化等根據五臟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節氣候為例,淺談中醫養生。
人體不僅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與自然環境也保持著統一性。五臟與五時之氣相互通應,如心通于夏氣,肺通于秋氣,腎通于冬氣,肝通于春氣,脾通于土氣。遵循自然界四時的變化規律,養生者必須謹奉天時。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順時調攝精神,使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飲食調養。
(一)應春溫之氣以養肝春天萬物開始萌芽,自然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而人體之肝主疏泄、主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郁,類似于春天樹木生長伸展和生機勃發之性。應春溫之氣養肝,則氣血沖和,五臟安定,生機不息。在精神、飲食、起居方面應注意順應春氣的升發和肝氣的暢達之性。晚睡早起,衣著寬松舒適,保持情志舒暢,力戒暴怒憂郁。若郁怒不解,情緒急躁的“木火質”,易患眩暈、中風等病癥;憂愁日久,郁悶寡歡的“肝郁質”,易誘發癌癥。因此,應注意情感的疏導,消除不良情緒,以防過極。
風為春季的主氣,風氣淫勝,傷人致病。春季乍暖還寒,空氣濕潤,人的皮膚肌腠也漸漸舒張,因此春季極易感受風濕之邪。春季天氣多變,不要過早脫掉棉衣,應適當“捂”一段時間,以便身體各個器官能夠適應,防止受涼感冒,誘發肺炎、肺氣腫。
(二)應夏熱之氣以養心夏季三月,陽氣最盛,萬物華實,心在人體為陽臟、火臟,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通與夏季。夏季養生,宜夜臥早起,不厭炎熱,心靜則涼。夏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懷不快,心里怒氣郁結,則肌腠郁結,營衛不和,最終不利于身體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形成了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因此,夏季要盡量延長戶外活動的時間,使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的狀態,這樣可使心臟機能達到最大的擴展,發揮生命潛能。但應該注意適度原則,過量的勞動、運動加之氣候炎熱,可致大量出汗,會耗散心氣或心陽。
夏季人體陽氣外趨,毛孔大開,若貪涼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癱。《攝生消息論》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雖快,風人腠理其患最深。貪涼兼汗身當風而臥,多為風痹”。
(三)應秋涼之氣以養肺時令至秋,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漸深,秋風清肅,草木皆凋,一派肅殺之象。人體肺臟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陰,同氣相求,通于四時之中的秋季。秋季養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季肅殺之氣侵犯。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初秋之時,尚有夏末之余熱,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相合,侵犯人體,往往見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應注意多喝水,補充水分,以防秋燥太過傷陰。故應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潤之品,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同時,酸味能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深秋近冬,秋之燥氣常于冬之寒氣相合,侵犯人體。對于素體多濕,痰飲內盛者,在深秋之際要特別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動內飲,發為咳嗽、胸痞等。支氣管哮喘患者尤應注意,因為秋季是哮喘的多發季節。除要注意防寒外,還要注意調節飲食,宜多食具有潤肺之功的豬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預防感冒之功的大棗、青椒等。
(四)應冬藏之氣以養腎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節,到處一派霜雪嚴凝,冰凌凜冽之象。自然界的物類,靜謐閉藏以度冬。腎為水臟,有潤下之性,主藏精,為人體封藏之本。它蘊藏著人體的真陰真陽和生殖之精,雖靜藏卻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故以腎應冬。冬季養生,應早睡玩起,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健身運動不應隨著氣候的變冷而延誤或者終止。冬季嚴寒,寒性凝滯、收引,“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倘若懶于運動,可致氣血不暢,關節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鍛煉不宜過早,最好待到太陽升起。
根據“秋冬養陰”的原則,冬季應多食補陰潛陽之品,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鱉、龜、藕、木耳等護陰之品宜首選,冬令飲食不宜過咸,因咸味入腎,致腎水更寒,擾亂心陽。對于“耐冬不耐夏”的陽虛陰盛體質者,用溫熱之藥,則夏不得發病,此所謂“夏病冬治”。素體虛寒者宜選食羊肉、狗肉等溫腎壯陽的食物。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時根據臟腑功能性質不同,有選擇性地通應于人體五臟。故人的形體活動、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應與自然界的陰陽有序消長、萬物生長收藏相統一,達到“從其根”,補養真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06中醫國交2班 姜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