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經專家評審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我校學報《現代傳播》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第二批學術期刊資助,成為繼獲得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全國高校社科名刊后的又一項榮譽。
“《現代傳播》是一個讓我們非常驕傲的品牌。”采訪一開始,胡智鋒主編向記者介紹道。從79年創刊至今,經過學校幾代人的努力,《現代傳播》已被打造成一個在學界、業界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術品牌。說起學報的發展建設,胡主編將其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引領、創新、合作。引領從曾經被動地記錄傳媒學術成果,到如今主動“引領”,體現了《現代傳播》對自身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從對稿件主題性和話題性的要求,到如今的全面欄目化、實行各版塊各欄目責任編輯制。《現代傳播》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所涵蓋領域變得更加廣闊。從1979年創刊時的內部發行,到1983年的公開刊行,再到2001年面向全社會公開郵發。《現代傳播》的受眾不斷擴大。
“盡管歷經了這么多年的發展變化,但《現代傳播》有一件東西是始終未曾變過的,那就是它的學術氣質。”胡主編說道。“編輯學者化”始終是《現代傳播》所提倡的一個目標。編輯要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學術建樹和思路,而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文字工。“編輯的喜好其實會影響讀者的判斷,所以我們會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引領學術的發展。比如一些新的重要的學術成果我們會主動地刊發,并放在重要位置。讓大家知道我們重視什么,支持什么,這樣對學術發展是很有引領意義的。”胡主編說。創新對于一本學術期刊來說,如果說學術是立身之本,那創新就是源頭活水。傳媒是一個發展較快的領域,它的載體、途徑更新換代也非常迅速。對于《現代傳播》來說,如何保持和行業的步調一致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傳播》的創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客觀上,專家學者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創新性,往往體現了國際國內最新和最前沿的學術水平。主觀上,刊物自身也在創新。“入名刊之后,從雙月刊變成了單月刊,現在把專職編輯和兼職編輯相結合,我們的編輯隊伍也從兩三個人擴充到了七八個人。”胡主編介紹說,自此刊物內容從單純的文章整合,變為與個案研究、專題研究相結合。從而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活躍。
對于一些傳統的品牌欄目,創新并沒有停止。諸如傳播文化、新聞學傳播學、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以及媒介經營等欄目,無論是內容、話題還是作者隊伍都在創新。同時《現代傳播》還積極主動地把握和研究學術前沿,關注每個院校,國內外學術界的一些新人以及老前輩的新的研究成果,關注他們的研究動向。通過各種學術論壇和學術會議,來尋找信息、發現新人、搜集新的學術成果。“這體現了刊物欣欣向榮的、向著學術前沿邁進的創新意識和品質。”胡主編說。合作據胡主編介紹,《現代傳播》非常注重與社會各單位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如和文化部合作共同推進公用文化服務建設,和廣電總局合作探討中國廣電前沿話題,和國家社科基金委合作推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前沿專欄等。
同時,《現代傳播》特別注重和包括央視以及各省級衛視、新媒體機構等媒體的合作,例如曾承辦過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等一些節目的研討會。胡主編說:“跟一線媒體的合作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特色,這是一般的學術刊物不大容易做到的。”一方面,《現代傳播》有這方面的資源,長期和媒體打交道從而相互結成了很好的伙伴關系,一些媒體也會積極主動地提供一些新的探索,引發關注。另一方面,媒體的互相競爭也會引發在學術上的需求和碰撞。“這是強勢媒體和強勢名刊之間的一種合作,是一種雙贏的局面。”胡主編解釋說,通過合作,刊物自身將變得更為活躍,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將不斷提升。年度對話從2004年開始,每年12月份,《現代傳播》會邀請當年度最受關注的業界人物和學界人物,就某一個話題進行集中探討。第一次的年度對話名為“會診中國電視”,于2004年在《現代傳播》上刊出后,成為了當年整個電視業界和學界引用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胡主編認為,首先年度對話成為了觀察和評價行業的風向標。它代表了刊物對這個行業發展態勢的總的評價。其次,它體現了刊物獨特的學術功能。通過年度對話,把刊物引領學術、觀察監控行業、推動事業發展的功能進行了強化和集中體現。更重要的是,年度對話成為了學界了解行業發展的重要渠道。《現代傳播》也成為了廣大學子學習這個行業的教科書。
年度對話是一個創新之舉,并且這個創意還在不斷地延續。“每年大家都會在歲末年初期待年度對話的出現”胡主編笑著說。“將來我想可能會變成一個類似于專題講座課程的形式,可能會更大范圍地擴張。或者我們會把記錄影像記錄下來,將來以特別的形式做一個影像的展示。”
《現代傳播》是一份老學報了,歲月悠長,更加深了它的學術底蘊。新的時期,經過不斷創新,它愈發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相信它會在接下去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擔當起引領學術潮流的責任,將這一塊學術品牌打造得更加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