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笛,是一種小巧輕便的古老樂器,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著悠揚婉轉的動聽音色;陶笛,也是一枚小小的信使,傳遞著愛,承載著志愿者的夢想,喚醒孩子們的音樂童年。
2011年9月,在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希望工程激勵行動”項目的資助下,石大15名陶笛愛好者發起“和諧之音”——藝術教育脫貧關愛行動,以北京市昌平區雨竹農民工子弟學校為試點,從簡單易學的陶笛入手,改善農民工子弟學校的音樂教育,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愛好,幫助他們實現演奏樂器的夢想。同年11月,石大陶笛社成立,100多名陶笛愛好者都很快成為支教的志愿者,把愛的音符送進孩子們渴望的心田……
■夢想連著夢想
每周三下午,都會有這樣三個身影,無論狂風刺骨,還是烈日炎炎,他們都會帶著陶笛,騎上自行車,從潤杰公寓出發,騎過狹窄坑洼的街道,穿過低矮緊湊的房屋,一路抵達雨竹學校。大約四公里左右的路程,不到二十分鐘便可抵達。雨竹學校的門衛顯然也早已熟識了這三個身影,向他們微笑致意并迅速打開校門。他們,就是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工學院2010級的陳昀、吳九柱和閆金坤。他們將音樂帶進了雨竹學校三年級一班的教室,帶著孩子們來到音樂的世界。
記者跟隨他們第一次到雨竹學校的時候,孩子們正在上課。來的路上,吳九柱就告訴我們,孩子們容易分心,果然,即使我們很小心地進入教室,還是有不少孩子好奇地回頭張望,交頭接耳。當記者在教室最后站著聽陳昀給孩子們上陶笛課的時候,不斷有孩子回頭笑著問:“老師,你是教什么的啊?”他們笑得燦爛,手捧著陶笛,陽光從窗子照進來,冬日的教室異常溫暖。
“我從小就喜歡老師這個行業,也可以說當老師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眳蔷胖斊鹄蠋焷砀裢庥心托?,從小家住農村的他,尤其能夠體會農民工子女求學的不易。剛上大學的時候,他就開始關注支教信息,從大一開始,他和陳昀、閆金坤就一起加入了石油工程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曾到過昌平周邊不少條件較差的小學做志愿者。從此,自己的夢想中也裝上了許許多多孩子的夢想。
雨竹學校的孩子大多是農民工子女,跟隨父母漂泊在京,雖然比不得多數城里孩子條件優越,但他們的夢想卻一樣清澈美好。有的人想做飛行員,有的人想做舞蹈家……郭宇豪小朋友說想去當軍人保家衛國,蘭嘉怡小朋友興奮地描述著她好多好多的夢想。那些關于夢想的字眼稚氣又透明,像他們的眼眸一般閃亮,聽到這些再看看那三個風雨無阻地踐行自己夢想又守候孩子夢想的大男孩,會覺得夢想不是孤立的,而是連在一起,書寫著美好的明天。
■所有孩子都愛陶笛課
作為陶笛愛好者,陳昀率先加入了陶笛社,吳九柱和閆金坤雖然不會吹陶笛,但因著同樣的支教愿望,自然而然成為了陳昀的默契搭檔,陳昀教孩子們吹陶笛,他倆打拍子、教樂理。從2011年秋天開始,為雨竹學校三年級一班的孩子們上陶笛課就成了他們每周行程表上雷打不動的一項。
第一次到雨竹學校之前,他們仨曾對學校的環境和條件做出過種種設想,而當真正來到學校的時候,心里仍有些難以形容的滋味。吳九柱說雖然比想象的條件要好些,但看到奔跑嬉笑的孩子們還是覺得有些難受。他們一直沒有像樣的素質課,因為缺老師,所以每周只能開一次音樂課,還要學校里所有班級按周輪流上,全校又只有一名美術老師,同時還承擔著體育老師的責任,而所謂的體育課,也僅僅是帶著孩子們做些簡單的動作,玩玩游戲而已。
我們剛剛走進學校大門,就有一大群孩子圍了上來,“你們是大學生么?”我們笑盈盈地點頭,他們雀躍著,“你們教哪個班?”我們相互望望,“好像是三年級一班?!彼麄兪錁O了,“什么時候有人來教五年級一班?”記者還在教室里發現了一排紅色的小腰鼓,就問孩子們是不是在學腰鼓,他們點點頭,“以前學過幾次,不過后來教我們的老師沒再來,就很久不學了?!睂τ诤⒆觽儊碚f,他們缺的不僅是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不僅是功能齊全的音樂廳,他們更需要能領著他們走進音樂風景的人。
當陶笛社成員來到雨竹學校的時候,帶來了屬于孩子們的陶笛,帶來了陶笛的美妙音樂,帶來了每周兩次的音樂課,孩子們別提多高興了,拿到新陶笛后視若珍寶,圍著老師問這問那?!罢媸嵌嗵澚诉@些來支教的學生了?!比昙壱话嗟陌嘀魅吻仄祭蠋煾锌械暮⒆佣枷矚g陶笛課。在課上,調皮的孩子不再搗亂不聽講,沉默的孩子不再總低著頭。學陶笛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音樂,感受到美好,夢想在陶笛聲的伴隨下似乎近在咫尺。
■孩子們眼中的“大明星”
“孩子們太可愛了,把我們當成大明星,還讓我們給他們簽名。”“不知道QQ是什么還知道讓我們把QQ號留下,還有的孩子把父母的電話號碼塞給我們?!彼麄冐砘貞浿谝淮我姷胶⒆觽兊那榫?,你一言我一語說得自己笑出了淚花。陳昀說,支教第一個學期結束的那天,孩子們將自己畫的畫,親手疊的星星送給他們,最后還堅持送他們一直到校門口,“當時真的特別特別感動”。
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兒特別足,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出奇的高。他們仨都說,教孩子們吹陶笛不像想得那么難,感覺比教成年人還容易許多呢。但是,孩子們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有時候過于興奮和激動倒是讓志愿者有些束手無措。他們仨樂呵呵地說,愛鬧愛笑正是這么大孩子的本性,有時候制止他們只是為了讓教學更順利地進行。
然后,三個剛成年的大學生,假裝擺出長輩的威嚴,“對付”一群精力充沛的八、九歲的小朋友。“我們用‘記名字,告家長’嚇唬他們?!标愱赖靡獾卣f,想起自己小時候,最怕的就是被老師記下名字,告訴家長,沒想到,同樣的方法對十多年后的小學生依然奏效,“每次他們鬧得特別厲害的時候,只要一喊‘記名字了啊’,教室立馬安靜下來,特別逗?!?br> ■滿滿的都是愛
下課的時候,記者問孩子們最喜歡哪個支教的老師時,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志愿者的名字,而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劉瀟。劉雨馨小朋友說:“劉瀟老師那次感冒了,嗓子都說不出話,還堅持來給我們上課?!碑攩柡⒆觽儭皠t老師是哪個學校的學生”時,一個叫李金國的小胖子自豪又大聲地說:中國石油大學!
劉瀟也是石油工程學院2010級的學生,更是“和諧之音”項目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他在周五時像陳昀他們一樣來雨竹學校給三年級一班的孩子們上陶笛課,而現在需要支教的學校多起來后,他還承擔著前鋒小學的陶笛支教任務。說起孩子們始終記著他上次患著重感冒去上課,他有些激動,“孩子們知道我帶病去上課,之后就你三塊我五塊湊錢悄悄給我買了一件大衣,讓我別再感冒了,我感動得簡直沒法形容?!彼麑⑦@件大衣命名為“滿滿的都是愛”。
這滿載的愛一直在傳遞和擴散,不僅僅在陶笛社內,和諧之音”項目還得到了很多個人和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一家臺資企業更通過中國致公黨向本項目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樂器,啟動了“國樂支教,愛心陶笛”工程,將支教的學校從原先的雨竹學校一個發展為現在的六個。石大陶笛社還吸納了其他兄弟院校陶笛愛好者和熱心志愿者的加入,志愿隊伍逐漸擴大。陶笛聲不息,夢想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