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在大學生新聞中心成立儀式上,參加儀式的領導和嘉賓為學生記者代表頒發“大學生記者證”。(學通社記者朱冬昱攝)
“我自己連同其他66名學生記者的所屬學院、姓名和聯系方式等信息已經報上去了,至于IMO系統登錄賬號都是自己起名,我自己報的是xtwangfei”,據學通社負責統計報送成員信息的工作人員王飛同學介紹,進行信息統計的目的是把校內媒體成員錄入IMO(互聯網即時通訊辦公室)系統,在虛擬空間里建立起一個校園新聞工作溝通交流、協作配合的平臺。
進入5月,由學校黨委宣傳部牽頭,開始對我校大學生新聞中心中各媒體成員的學生記者和學生通訊員情況進行摸底和基本信息統計?;拘畔ǔ蓡T所屬學院及其部門、記者類型、出生日期、聯系電話、大學生新聞中心成員帳號等項目。目前,統計工作已經從校學通社、后勤信息中心開始,逐步向學校各工作戰線和學院所屬的媒體平臺、傳媒中心和信息中心進行,該工作預計在6月底前完工。據了解,這是自“1987年校報學生通訊員隊伍成立”以來,首次進行的校媒從業人員的大規模信息統計工作。
作為我校校園媒體發展歷程的見證人,校黨委副書記唐峻在今年3月31日我校大學生新聞中心成立儀式上曾說,“學校新聞機構的發展經歷了由記者站到學通社,再到大學生新聞中心成立的‘三大步’歷程?!?br> 據唐峻副書記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在校園媒體發展之初,學校內一批熱愛文學創作的學生,包括他本人在內,利用業余時間為校報、廣播臺編寫文章,自發成立了學生記者站。直到1987年10月,校黨委宣傳部經研究報學校主管領導批準成立了校學生通訊社。
新時期以來,包括校黨委宣傳部在內的校屬各單位為了進一步擴大平臺、拓展內容,逐步創建了一個屬于我校大學生新聞愛好者的共同家園。學工處、教務處、研究生處、后勤管理處、校團委等單位以及各學院紛紛成立信息中心和傳媒中心,創辦了一批校園媒體,為學校的新聞宣傳事業持續添磚加瓦。
據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彭光芒介紹,長期以來,由于我校各部門組織、各學院之間對學校整體宣傳工作缺乏統一的了解和協作溝通,平時專業化培訓頻率較少,加之校園媒體人專業素養不夠高,與我校不斷發展的校園文化和不斷增長的宣傳需求產生了矛盾。為了順應學校事業的發展,學校決定成立大學生新聞中心。目前,學生新聞機構在以大學生新聞中心為核心機構的指導下,各媒體機構獨立開展工作,按照各自計劃安排工作與自主發現新聞線索采寫這兩種機制運行。大學生新聞中心設編委會,編委會下設綜合部、采編部、攝影部、培訓與發行部、網宣部、廣播部與視頻新聞部等7個部門,學通社、各傳媒中心和信息中心所屬記者團與編委會下設部門平行設置運行。
大學生新聞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借助這一平臺,總體謀劃我校的新聞宣傳工作,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對同一或同類新聞事件進行“全媒體”和校內外媒體聯動報道,充分展示了整合后的“威力”。
4月9日,學通社外媒記者團成員袁秀雙等通過走訪建筑工地自彈自唱的農民工胡盛田,以“通訊員”身份在楚天都市報上發表稿件《六旬農民自彈自唱,每日一歌帶走疲勞》;4月11日,我校南湖新聞網在對前文的標題、內容進行簡單加工后也以《農民工的“草根演唱會”》進行了刊登轉載。4月16日,《人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記者田豆豆了解此事后,也與學通社記者一同走進胡盛田所住的校內工棚,深入現場挖掘人物故事。
借助大學生新聞中心這一平臺,我校電視臺學生攝像記者在與學通社記者取得聯系后,于4月22日對胡盛田再次進行了電視采訪報道;4月28日中午,“南湖之聲”廣播臺也播出了胡盛田大爺的故事。至此,關于胡盛田的報道,是我校多年來,主要校園媒體平臺之間首次對同一新聞人物進行的“全媒體”報道。
除了采訪報道工作,大學生新聞中心成立之后,對學生記者和通訊員的培訓工作也正緊鑼密鼓地開展。
4月16日,校黨委宣傳部胡今天老師為大學生新聞中心記者做了主題為“新聞采寫與人物專訪”的專項培訓。以人物專訪為主題的寫作培訓,讓學生記者們感觸最深的便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現人物的內在品質?!睂W通社記者徐欲曉說:“培訓中提到的通過‘訪前預設’了解人物情況,這一概念讓我對新聞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對于采訪有了新的發現?!?br> “用二手資料對人物進行‘預設’,形成初步印象和采寫思路,是胡老師對我們提出的寫作建議。”學通社記者袁秀雙在參加了培訓后說,“培訓之前,寫人物專訪時,總是不知道什么是重點,有時甚至會把收集到的全部信息都寫進文章去,‘面面俱到’突出不了一個人的特點;培訓過后,發現寫作時有了新的思維,文章也有下手之處了?!?br> 學通社、校電視臺、廣播臺等部門的學生記者經過培訓后,《師德人物“劉老師告訴你”》、《高校主頁“官味”重 華農堅持學術風》等一篇篇生動的人物、紀事稿件陸續出現在校報和南湖新聞網等校級媒體上。
大學生新聞中心雖已成立,但目前仍面臨著一系列發展中遇到的困惑,校黨委宣傳部的胡今天坦言道:“當下,學校新聞宣傳工作是一個整體,而各單位所屬的學生記者和學生通訊員隊伍依然相對獨立,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交流,這些都反映了大學生新聞中心整合尚不健全?!?br> 另外,“大學生新聞中心里面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采編人員,機構重疊冗雜比較嚴重?!睂W通社記者徐欲曉這樣說道。除此之外,黨委宣傳部網絡宣傳科黃輝老師認為,之前設想的大學生新聞中心統一網絡辦公系統IMO隨著成員逐步增加,尚需要一個暢通的網絡平臺支持,而后期仍需要做進一步的改善和維護。
對于大學生新聞中心未來的發展,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彭光芒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強團隊文化建設,繼續整合資源,推進構建優勢平臺,集中培訓,制定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制度,推薦優秀的記者到外媒實習,對于有從事新聞工作愿望的同學,幫助他們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