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夏日,風和日麗。有幸走進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民俗文化村,領略青海獨有的土族風情,我被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
土鄉俗稱“彩虹的故鄉”,走進土鄉,欣賞著漂亮的土族阿姑們身上的“七彩袖”,猶如走進了這個民族的生活長廊,土族生活的絢麗多姿,土族歷史的斑斕多彩,一下子展現在你的眼前。我們似乎看到一個滿懷希望、滿懷憧憬的民族,用藍天、紅日、白云、黑土地、綠色的希望、金色的豐收、玫瑰色的愛情編織成自己美好的生活花環,于是,“七彩袖”成了土族理想化的色彩,把土族人民的生活一路裝點,把土族人民的歷史、現實與夢想高掛在雨后的藍天,耀眼奪目。
在這個濃縮了的土鄉里,我們看著那一盤水磨、那一座油房、那一園民居以及一件件刻滿滄桑的生產生活用具,無一不在講述著土族人民斑斕的歷史,無時不在閃爍著土族人民七色的光彩。于是,我似乎在翻閱著一部用彩虹裝點著的歷史遺著,聆聽著土鄉的一切。正在十分投入之際,一架飛旋著的“輪子秋”從歷史文字跳躍到眼前,成為一道迷人的風景。
輪子秋一邊在飛旋,一邊在講述著自己的經歷……遠古的幾個小孩子怎么也想不到,他們在田野、在庭院,趴在車輪上不經意的旋玩,經聰慧的土族人民的巧思演繹,竟然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民俗奇觀,竟然創造了今天這樣一個文化遺產。你看,土族阿吾、阿姑們腳蹬輪子秋,或雙龍嬉珠,或龍鳳呈祥,或海底撈月,或雙燕展翅,或猛虎下山,或嫦娥奔月,或百鳥朝鳳,動作在不斷地變換,花樣在不斷地更替。于是,我似乎看到勤勞智慧的土族人民的希望與憧憬在那多彩的輪子上飛旋、飛旋,多姿多彩的文化蘊涵猶如汩汩清泉涌入人們的心田。更為可喜的是,據說土族的輪子秋,將滿載著土鄉、滿載著青海各族人民的美好祝愿,在北京奧運會上一展風彩,把土族人民的美好夢想與彩虹一道升得更高、更遠。
“土族”這一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稱“土人”,漢、回等兄弟民族也稱他們為“土人”、“土民”、“土護家”等;但另一部分人卻一直自稱“蒙古爾”、“蒙古爾昆”(即“蒙古人”)、“察漢蒙古爾”等;藏族則稱土族為“霍爾”。“土人”在漢語中具有“土著”的意思,有學者稱與吐谷渾之“吐”似乎有關聯,因為吐谷渾在唐朝中期以后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漢文史籍中就出現了“土人”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土族人民的意愿,統一稱為土族。
土族有自己的語言,但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1979年,青海民族學院李克郁教授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正在試用當中。
“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泰和。”文化村里的一幅對聯,寄托著土族人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勤勞致富、共建和諧家鄉的美好心愿。
愿土鄉的彩虹放射出更加耀艷的光彩,愿土鄉的輪子秋飛旋處更加迷人的神韻! 馬宏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