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訓計劃人選董麗云看來,科研是基礎,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中,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實現科研教學相得益彰。
闡釋的行為是人的存在基礎,語言在闡釋中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性。外國語學院的語言學教師董麗云,在《語義與語用維度下的文本闡釋約束理論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從“闡釋與過度闡釋”這一辯論談起,在批判性地介紹了各種文本闡釋觀分析框架的基礎上,提出把文本闡釋觀分為“闡釋的約束觀”、“闡釋的創造觀”及“闡釋的創造與約束并存觀”這一分析框架,從而凸現了各文本闡釋觀中的約束思想,重建了闡釋的約束理論。
闡釋學是重要的西方哲學理論,晦澀難懂。如何深入淺出地進行論述,要突破原有的框架、觀點和方向并有所收獲,這對于一位青年教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需要她耐得住寂寞、進行長期的研究。但董麗云絲毫沒有畏難情緒,“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這是對自我的肯定以及對科研的崇敬。”正是由于她的堅持與努力,她不但主持了2010教育部課題(已完成初稿)和2012年教育廳課題(處于文獻收集和探討階段),并在2008年至2012年發表了10多篇論文,還獲得了2011黃宗迎獎教金。她認為,觀點新、視角新、資料新或對象新都可被看做是科研創新,能做到其一或其二都是一種難得的創新。
作為一位教師,科研固然重要,但教書育人才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她善于啟發學生,不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學生,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常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講述語言學家的生平與軼聞趣事,讓學生找到榜樣,從中獲得榜樣的力量。
雖然教學和科研像是天平的兩端很難平衡,但董麗云認為,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她把所做的語言類研究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把科研內容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向學生闡釋語言學,而且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同時也能深化自己的研究。
談及今后的打算,董麗云說:“自己不僅要廣泛地閱讀國內外經典和最新理論著作,還要跟蹤國內外最新的語言學熱點問題和研究成果,這樣才能為實現‘科研與教學并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