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熱”的冷思考
北京時間10月11日19時,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塵埃落定,這個國人期盼已久的獎項,終于由中國作家莫言成功摘得。中國也終于實現了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莫言得獎后,國內立即掀起一股 “莫言熱”,莫言作品一時洛陽紙貴。歡喜之余,如何理性看待 “莫言熱”,如何讓 “莫言熱”演變為長久的 “閱讀熱”、 “文學熱”,才是當務之急。
讀:細心品味 融入作品自10月11日莫言獲獎的消息傳出,第二天學校圖書館里莫言著作的書籍便被借走了不少,許多原本在舊書庫內無人問津的老書如今也成了搶手貨,館藏莫言作品很快就被借空。也有不少同學希望圖書館能另外新采購一批莫言的書來供大家閱讀。一股“莫言閱讀熱”也在我校掀起。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二學生王瑜最近開始閱讀莫言的小說 《豐乳肥臀》: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人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讀他的作品,從欽佩和學習開始。”王同學坦言雖然平時就喜歡讀不少書,但是在知道莫言獲獎之前從未接觸、了解過這位作家, “莫言獲獎肯定是由于其作品有很多亮點所在,讀一些他的文字,希望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感受他的思想、風格。”王瑜同學表示自己平時喜歡讀一些邏輯性理論性很強的書,如林語堂所著的 《中國人》、《魯迅雜文集》等,這些都是她所鐘愛的。 “《豐乳肥臀》是鄉土文學,卻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幻色彩。”其中一位游擊隊戰士追趕自己肩膀上被日本鬼子砍掉的肉,而肉像只青蛙不停地跳著的情節使王瑜印象深刻, “莫言作品里的人物都塑造地很鮮活,又真實又有趣,讀了會上癮的!”王同學也表示接下來會繼續看一些莫言的其他作品。
章偉偉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她的學年論文題恰是 《論莫言小說的感覺敘事》。得知莫言獲獎后,她也表示很驚喜,沒想到自己的研究對象會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她已經讀過不少莫言的作品,對莫言的作品有著自己的理解: “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利用天馬行空的敘述和陌生化的處理,塑造一個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章偉偉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寫莫言,論文中,她將會深刻地剖析闡述莫言小說中的感覺敘事。 “現在讀他作品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小說會越來越有研究價值,我的論文選題可是當前熱點呢!”
我校讀者協會在近期舉辦了征文比賽,據協會會長馬曉煒透露,在目前已征集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有關評論莫言的文章。 “我們協會的會員和參加征文活動的一些同學,對莫言都有挺大興趣的,我們也討論過,將在近期內舉辦有關莫言的作品閱讀、討論等活動,來滿足讀者的需求。”學生記者:周璐
寫:感知世界 心存故鄉
莫言獲獎,也代表著世界對于中國文學的一種肯定,對于中國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我校,也有著一群青年文人,用著自己的方式譜寫著自己的文學之路。
現就讀于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的陶潁川,從2008年起開始致力于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有了一定創作經歷的他對于寫作有著自己的心得。他認為,文學創作前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時刻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敏銳感知,不斷地積累對身邊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在某個時刻,作品會自然地 “宣泄”出來。“就像是有一個杯子,寫作絕不是生硬地往里塞東西,而是慢慢地積累直至把杯子盛滿,溢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作品。”他這樣說, “我認為稱得上偉大的作品能夠打通與世界的關聯。不僅寫作者自身,而且激發讀者,讓讀者對世界的體驗得以更新。這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的總方向。”
莫言是中國鄉土文學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 “東北鄉”傳奇。莫言自己也說: “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故鄉情結經常會對一個作者產生很大的影響。洪家男是我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從小就開始涉獵文學與寫作的他,對于故鄉也有自己的理解: “故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靈上的,是信仰、價值的扎根地。就像莫言,如果他不寫紅高粱地難道寫的就不是故鄉了嗎?”在洪家男最近的詩歌作品 《逃離主星序》中,他就寫出了渴望擺脫主流的束縛、突破自己的愿望。天文學中, “主星序”是百分之九十左右恒星分布的地帶,恒星的大部分生命都在主星序上度過。這里象征著青年文人的聚群與自己正年輕的狀態。洪家男認為寫作要注重保持本我,保持真實,不僅是要寫得真實,更要活得真實: “文學不是逃避生活的途徑, ‘故鄉’也是內心最真實自己所在的地方,既是來處也是歸宿。只要將故鄉放在心里,哪里都是前進的方向。”
“其實寫作最基本的也就是兩個問題:寫什么和怎么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教學的陸孝峰老師這樣說, “對自身寫作應該盡量寫身邊的事,熟悉的事,但表現形式可以再創造、多樣化。就像莫言小說 《透明的紅蘿卜》中的那個黑孩,其實寫的就是莫言他自己。”陸老師認為,任何一個人都是有兩種的:社會上的和自然上的。人活在社會,就必須要遵守社會的法律、規則。而文學就是要把社會規則中所壓抑的人性釋放,回歸自然本性,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的人。學生記者:包一鳴
思:理性看待 熱愛閱讀
余連祥教授主要從事地域文化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他從1985年就開始關注莫言了。說起莫言,余教授最先想到的便是2003年他在北京大學聽過的莫言的發言。他認為莫言為人低調質樸,這個 “希望城市不要太大,騎自行車從一個社區到另一個社區,如土撥鼠一般守著自己生活的小小范圍”的 “高產”作家不為名利所累,一直守住初心,堅持創作。
莫言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得了社會空前高漲的關注。人們開始搶購莫言的書籍作欣賞或紀念之用,山東高密縣也開始修建莫言紀念館和塑像,莫言曾經就讀的小學改名為 “莫言小學”等等。這一系列事件都讓人發覺莫言真的“熱”了。對于 “莫言熱”,余教授顯得比較寬容: “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商家對于受追捧的人和事件進行合理炒作推廣無可厚非。與其讓大眾追求不好的東西,還不如追莫言,也許能適當提高文學修養。”但余教授也強調必須要進行合理引導,使商家合法經營,并且是在大眾理性消費的前提下。
莫言獲獎當然將會給中國文學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余教授認為,莫言的作品更貼切中國人的感受,可讀性也更強。莫言獲獎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文化事件,是中國當代文化和民族文學的榮譽,也使當代中國文壇增強了自信與信心。余教授相信通過莫言獲獎會有更多人了解文學,深入文學,喜歡文學。
而當代社會普遍盛行淺閱讀,嚴肅認真深入的閱讀越來越少。尤其在影視、圖像盛行的時代,閱讀已經成為一件奢侈的事。如何能將 “莫言熱”過渡成持久的 “文學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今有些學生不大喜歡閱讀,這的確是個不好的現象,因為文學修養就是靠長期的閱讀培養出來的。其實,莫言的學歷只有小學程度,而他卻能創作出有著厚重歷史和文化積淀的作品,這就完全依賴于他長時間的閱讀積累和鉆研。”余教授坦言,閱讀并非一日之功,文學修養的養成也不能一蹴而就,不斷的積累才會成就靈感的爆發。余教授也建議道: “有學生不知該看什么書,現當代文學選集中推薦的書目就很值得閱讀。現在借助莫言獲獎的契機,學生也可以從閱讀莫言作品入手,了解他作品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再深化開去廣泛涉獵不同的作品。希望通過閱讀莫言作品讓大家最終愛上文學閱讀。”學生記者: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