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難題,它近來被媒體炒得熱火朝天。孩子只有一個,老人有倆。養老難,將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當你老了,你會思慮什么?當你老了,你真正需要什么?
蘇春艷:他們需要自己的生活
“中國大部分老人都在干嘛?在幫你們年輕人帶孩子,他們不一定樂意,也許挺無聊的,他們需要自己的生活。”蘇春艷談到關懷中國老人時,認為老年人最大的心理需求是渴望過自己的生活。
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今年的老年節即為2012年10月23日。都在變老老年人的具體概念因各國不同的實際情況而異。我國規定45~59歲為初老期,60~79歲為老年期。但蘇春艷認為: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之后可能會出現一個年齡后延的標準,比如75歲以上的公民才稱為老年人。
“中國的老齡化快于現代化”,“未富先老”等新說法,在社會學研究浪潮中興起。“不能簡單地這樣下結論,這也不能成為我們判斷老齡化社會的依據。”蘇春艷說。
按照聯合國的新標準:如果一個地區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那么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蘇春艷從歷史角度分析:如果說歐美現代化具有其自然而然的發展趨勢,用了兩百多年基本完成現代化,他們的老齡化社會形成發展時間也相對較長,約120年。隨后其他國家的老齡化社會發展步伐加快,如日本約60年,我國的老齡化問題突出也就是近30年到50年的事。
其實早在十年前,2002年4月于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就已經將21世紀被稱為“老齡化的世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則被視為“老齡化革命”。“老齡化意味著年輕人所占的整體人口比例下降,正兒八經的勞動力少了;意味著養老成本、醫療成本大量增加;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意識觀念,環境中的建筑空間結構、城市基礎設施等都在改變。”
所以,我們都在變“老”。老無所依800-810-0277,是專為老年人提供心理救助的免費熱線———愛心傳遞熱線的電話號碼。這是全國首條老年人心理危機免費救助熱線。自2009年在京正式開通三年以來,回應老年人來電數以萬計,分析電話內容發現:老年人大都感到精神孤獨,大部分都在尋求情感支持。
“我每天閑著,特別無聊,我可能需要尋找一個老伴,至少找一個人陪我。”
“孩子們都很忙,他們壓力很大,我要他們陪是不是就是拖累他們了啊!”
“我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也沒什么念頭,只是在我死后一小時內,不要馬上離開我,我還需要陪伴。”
這些樸實的話語折射出老年人情感空虛孤獨的內心。
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中,包括性心理需求是常被我們忽視的一個問題。“很多人以為老年人身體上衰老,也意味著心理上衰老,其實并非如此。本質上說就是老年人仍然有性心理需求。”蘇春艷說。
在蘇春艷做過的關于“老年男子尋找‘小姐’買春”的社會現象調查中,她發現,60歲以上的女性對于性行為的心理需求較低,而男性即使是在70歲至80歲年齡段間,對于性行為仍然保持較高的心理需求。但由于中國一些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中國的子女在老年人尋求個人私生活這一方面,普遍并不理解,更不會予以支持。
事實上,老年人由于時間空白和身體衰弱,他們所面臨的情感需求,反而更加強烈。
蘇春艷認為:中國老人面臨的“老無所依”的困窘境地,需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去解決。
首先,中國養老模式應當有所轉變。中國傳統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模式———年輕人照顧自己的父母。但如今,這個模式受到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制度和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的多重挑戰,朝社區養老和福利院養老模式轉變是讓中國老人“老有所依”的發展趨勢。但這個轉變不僅需要國家巨大的財政支持。更要讓老年人從傳統觀念,如“進福利院就是子女不盡孝”等保守偏激觀念中走出來。這個轉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其次,更為關鍵的是如何給予老人精神關懷。老人“沒人陪”是老人內心孤獨感強烈的根源。“他可能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大量的錢,卻沒人陪。社會生活單一乏味,心理問題并未得到重視,孤獨感強烈。”
六七十歲的老人可能仍然很健康,我們卻沒有太多的社區娛樂方面的設施與服務為他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內容,豐富他們的生活。具體而言,比如,社區內養老助殘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拄拐、輪椅等殘障基礎設施匱乏。
家庭上對于老人的支持和關懷遠遠不足。“老年人與時尚文化潮流絕緣,是被孤立、被忽略的一個群體。”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子女對老人尋求伴侶、尋找自己的生活,又不理解、不支持。
蘇春艷有一個很想做的研究課題:“父母如何塑造新時期家庭關系”。中國傳統價值觀陷入這樣的一個循環:撫養孩子長大,看著他們結婚生孩子,再幫忙撫養他們的孩子。老人所有的生活全都圍繞著家庭和子孫后代的健康與幸福。
“所謂‘美德’的傳統,有時候卻會扭曲為對子女的負擔。”比如對子女結婚生子的壓力,強化婆媳矛盾的張力等等。如何讓婆婆和媳婦相互了解并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不僅在空間等居住環境的獨立和尊重問題,更是一種對子女、媳婦等家庭關系的重新認識和改造。老痛快些“最懷念童年時期,無憂無慮的,父母就是天,在上面頂著;現在他們老了,我們早點結婚生子,滿足他們的想法,安他們的心,就是對他們的關懷和安慰了。”蘇春艷有些無奈。
由于在京工作,蘇春艷和遠在河南老家的父母兩地分離,一年冬夏兩次長假看望,一周一次電話,這就是蘇春艷對二老最樸實的關懷。
2010年,母親生病,來京看病看了一個多月。
父親對花自己女兒的錢,有些愧疚。蘇春艷對爸媽說:“這錢我掏得高興。這么些年都沒陪在你們身邊,能為你們花錢,我很安慰。”
“我覺得我已經老了啊!”年僅三十多歲的蘇春艷說。
“老了的心態就是開始圖安穩,很保守。以前還想做些什么新鮮的有挑戰性的事兒。現在就想圖個安逸的生活。”
對于“老去”,蘇春艷很樂觀,說自己要“老痛快些”。退休后,就按自己的愛好去做些想做的事情,去沒去過的地方轉轉,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
“我以后養老肯定是靠自己,絕對不會依賴子女。過我自己的生活”蘇春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