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飛天之夢 啟迪未來智慧——在航空航天博物館、校史館、科技創新館開館儀式上的講話
尊敬的少華部長,鳳桐秘書長,趙路司長、舒部長、衣司長、孔局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反映我校科技創新與文化特色的重大文化建設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暨北航校史館、科技創新館”正式開館儀式。在此,我代表胡書記和全校師生,向博物館的正式開館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長期以來對北航建設發展的無私支持與厚愛,向為博物館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再過6天,我們將迎來北航建校60周年華誕。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學,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和追求,如何有效地融合科學基礎、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如何繼承和弘揚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科技創新精神?并貫穿到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特別是在我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新知識的創造與應用已經成為創造財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重要源泉,社會更加關注知識和優秀文化,也更加依賴于創造知識和弘揚文化的大學。因此,作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北航不僅是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和機遇,不僅是要體現先進的研究計劃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北航的發展變革要著力于教育本身,成就師生走向卓越的夢想,把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大學內在邏輯的交匯互動作為推動學校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更要著眼未來,對這個轉型的時代特征加以影響與引領,成為領軍人才和新知識、新思想的孵化器,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守護者與實踐者,以及科技創新發展的引領者,成為師生的學術共同社區和智慧的殿堂,建立根植于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經濟社會和航空航天發展的巨大需求,為北航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機遇和動力,也形成了北航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和以國際學術前沿為驅動的科技創新發展模式和科研文化氛圍與機制;同時,國際一流大學的發展規律和建設經驗充分表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在傳承及發展人類科學文化知識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樣也要在振興國家民族發展中彰顯自己的價值,做出實質性貢獻。
近年來,在工信部、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和北京市的領導和支持下,我們以科學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為切入點,先后建立了藝術館、藝文空間、音樂廳、航空航天博物館、校史館、科技創新館、設計創意館等為代表的多樣性文化藝術傳播場所,成為目前文化場館功能較齊全、利用率較高、影響較大、開放性較好的高校之一,產生了良好的人文藝術傳播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全國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獲得了全國高校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在今年初召開的第20次全國高校黨建會上,北航就文化建設工作做了大會典型發言。同時,我們積極探索大學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拓展大學文化內涵,創新文化育人機制,形成“文化景觀”品牌、“典型引路”品牌、“人文滋養”品牌等標志性文化建設成果,建立了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并通過與海淀區全面實質性合作,共同推進區、校科技與文化發展新模式。
今天落成的航空航天博物館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航空館,是在北航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擴建和展品擴充而成,融合了航空航天科普與文化、北航創新精神與實踐,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是我國首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的綜合科技館。博物館展區面積8300平方米,分為長空逐夢、銀鷹巡空、神舟問天、空天走廊4個展區,有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結構、發動機、機載設備等珍貴實物300多件,承載著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厚重的歷史積淀,還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示了航空航天原理以及人類飛天的歷程。我們希望以科技與文化的普及、傳播為核心,在展示航空航天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創造的同時,展現北航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突出成就,體現師生參與航空航天科技活動的歷史見證,傳承航空航天的知識和文化脈絡。
校史館作為一所大學辦學精神、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物化凝練和具體體現,是一所大學文化記憶、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它在留存歷史、傳承文脈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0年北航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源自于老一輩創業者們和繼往開來的北航人的耕耘、奉獻與努力,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優秀精神文化傳統,鑄造了北航人特有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新建的北航校史館,以時為經,以史為緯,以文字、實物、圖片和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真實展示了北航60年辦學的風雨歷程,客觀記述了學校重要歷史時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發展足跡。透過展陳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實物以及每一組數據,我們可以感受到北航人血脈中那種“愛國奉獻,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篤行堅卓”的精神和情懷,這正是北航優秀的辦學傳統和寶貴文化財富。
60年薪火相傳,賦予了北航“創新”的靈魂;60年春華秋實,成就了北航耀眼的光環。創新,如同一種思維習慣和生命基因,已融入北航人的血液。20世紀50、60年代,從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到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全自動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北航所建立的功勛至今仍歷歷在目;70到80年代,北航人成功研制出“殲六戰斗機飛行模擬器”、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等一批重大成果;進入21世紀,北航連續7年獲得7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3年連續獲得4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今年即將再獲得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創造了一所大學持續獲國家高等級獎勵的紀錄,被社會譽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北航模式”。新建的科技創新館,就是要充分展現北航人的強烈國家使命感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責任感,就是要展現成為北航人品質的科技強國的夢想與實踐,并以“創新”的勇氣,激勵自身不斷砥礪前行的生動軌跡。
今天還是一個特殊的日子,1879年的今天,愛迪生先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白熾燈電燈,人類告別了蠟燭、煤油燈、煤氣燈的時代,為世界帶來了光明。雖然他一生只讀過3個月的書,但他勤于思考、勤奮好學,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1000多種,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曾經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天才常常是那些做好了所有功課的人”,他認為“好奇心是科學的種子”,而“最能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能立刻在想象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慰和滿足”。
我們知道,科學源自想象,藝術喚起情感,而科學與藝術的共同追求是創新,科學與藝術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沒有豐富的情感表達,缺少廣博的智慧激蕩,也難以取得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因此,科學與文化藝術滿足著我們不懈的理性追求和真實的情感渴望,兩者互相促進、交相輝映。作為一所以理工見長的研究型大學,北航之所以不斷拓展和建設學校的文化藝術能力,之所以不遺余力地推動大學文化與科技傳承、創新。我認為,教育是大學永恒的主題,而缺乏想像力和文化藝術氛圍的大學很難培養出一流人才,而缺乏科學與文化藝術緊密融合的大學也很難成為一流大學;特別是,文化,是大學之所以稱其為大學的本質內涵,我們也不僅僅是知識的守望者和創造者,更應該是價值觀與優秀文化的推動者;我們不僅要榮耀過去,還要服務于現實,更要創造未來!因此,我們期望,北航的教育,應該是科技與文化的高度統一,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有“溫度”的教育,探索人類思想和知識發展的規律;北航的教育,不僅要傳授科技知識,更要把知識變成智慧;不僅要繼承和傳播優秀文化,更要創造未來的輝煌,以形成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獨立思考和敢于質疑的文化氛圍。大學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藝術氛圍,某種程度上是激活師生的鮮活個性和創造力的重要基因,使我們在科技創新與教育實踐中溶進藝術想象,在藝術探索時滲入理性的思維,不斷培養出具有崇高科學精神、創新實踐能力和良好人文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這就是北航,致力于建立起受惠于更多師生,乃至社會公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傳播體系的宗旨,更是我們理應擔負的一項重要職責。
今天,的確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是北航發展歷程中值得銘記的文化盛典。我們相信,航空航天博物館和校史館、科技創新館的建成開館,一定能夠成為我們緬懷歷史、啟迪未來、傳承文化的重要平臺,成為全校師生與校友,以及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家園。她不僅是彰顯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的有效途徑,是我校在今后的辦學實踐中實現社會文化價值的效應倍增器,也是加快將北航建設成為先進文化示范區使命所在、責任所在,更是我們建設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征途中的文化選擇。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離不開上級部門的領導支持和社會的關心幫助,我們更需要準確把握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新需求,充分認識到我們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以客觀認識我們的實力與目標間的差距,通過匯聚全體北航人的勇氣和智慧,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學術前沿基礎上,把提升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能力,以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作為我們永無止境的追求;通過北航人持久的激情和持續的改革,喚起和激發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的知識結構、培養其思想的獨立性、知識的創造力和多元文化的溝通能力,使創新成為北航人的一種習慣,使這片沃土更好地成為創新和思維的殿堂,使北航成為國家和社會未來領導領軍人才之培養基地。
我始終堅信,如果北航人能找到勇氣改變自己,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校長 懷進鵬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