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研究院的事業實際上是探索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一個世界頂尖的、而且是可持續的科學研究機構。
這些天來,90歲高齡的楊振寧先生很高興,因為由他擔任名譽院長的高等研究院迎來了眾多曾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的院友們,大家紛紛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發表精彩的前沿學術報告,以這種方式慶祝高研院成立15周年,也為楊振寧先生慶祝90華誕。
在高研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學術交流會上,楊振寧發表了近半個小時的演講,他高興地說:“我相信清華高研院將有極好的前途。”院長顧秉林總結了高研院成立15年來的成功之處:一是非常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培養了一批杰出的院友,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一直致力于學術研究,一些人已成為某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二是創建了獨特的機制和文化氛圍,堅持國際一流標準選人,堅持評價重質不重量,堅持真正的開放和流動,吸引了一批頂尖科學家加盟,在這里潛心學問,自由探索。
這里的氛圍很自由,很開放
“高研院的氛圍很自由、很開放。”高研院副院長吳念樂說,“如果你平時到高研院來,尤其是暑期來,就能夠看到幾乎每間屋子里都在討論,氛圍非常好。”高研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學術至上的學習氛圍,這里沒有固定封閉的研究組的概念,也沒有學生與導師一一對應的關系,教授們每個禮拜的組會都是完全開放的,學生們可以自由參加、自由發言,師生一起討論、一起工作。在這里,學生有機會與每一位老師開展合作,從每一位老師的身上學習;老師們也樂于和每一位前來探討問題的學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科研探索精神。15年來,高研院始終致力于高質量博士生的培養,迄今已培養了38名博士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以學術研究作為終身追求。
如今已是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的祁曉亮就是高研院培養出的博士生,他獲得斯坦福大學教職的時候年僅26歲,是斯坦福歷史上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之一。回憶起在高研院的學習經歷,祁曉亮說:“高研院創造了一流的、獨特的學習和科研環境,那種純粹的研究氛圍可以讓人完全沉下心來做學問。”祁曉亮的同學劉朝星現在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他認為,“高研院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學術交流環境自然地激發了大家的研究興趣。”直至現在,劉朝星所做的許多研究都是與當年志同道合的高研院同學們合作進行的。
身為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助理教授的許岑珂在大三、大四期間參加了高研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方面的研究,短短兩年的學習經歷讓他同樣對高研院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這里非常具有啟發性,我的很多科研靈感和成果是從這里開始的。”曾在高研院師從楊振寧完成博士階段學習,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職的翟薈認為:“高研院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度,你可以跟很多老師學習不同的東西,從每一位老師那里獲取符合自身特點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研究風格,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最受益的地方。”
和這些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學術新星們有著相同感受的高研院學生還有很多,正是在高研院的學習經歷奠定了他們學術生涯的堅實基礎。
堅持一流,堅持流動 這樣的機制無疑是最好的
高研院成立15年來已經在理論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論計算機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匯聚了一批國際一流學者,在國際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這得益于高研院成立之初就確立的獨特機制以及此后15年來的堅持。
1997年,時任物理系主任的顧秉林受命籌備高等研究中心,他與當時身在香港、已經同意出任中心首任主任的聶華桐在深圳一家旅館里呆了三天,兩人按照楊振寧為中心設計的藍圖,一點一滴地商討中心的章程,其中確定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人員聘任要 “堅持一流、堅持流動”。楊振寧、林家翹、姚期智、王小云以及“千人”教授張首晟、文小剛、何天倫等,翻開曾經和正在高研院任職的教授名錄,無一不是響當當的名字。
在高研院成立之初,除了教授是長期聘任外,研究員和副研究員都是流動的,以三年為一個聘期,最多兩個聘期之后就必須流動出去。在這種獨特的機制下,高研院實現了真正的人員流動,成立15年來高研院共聘任過30余位研究人員,其中14人已先后離職,有的因學科發展或工作需要去開創新的研究機構或擔任重要職務,有的則到其他國內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繼續開展學術研究。
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機制,楊振寧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一般來說一個研究領域的活躍期大約有20年,一個研究機構要始終保持很高的學術水準,需要不斷有新鮮領域的人進入,這就要保持機構人員的流動性,否則這個機構的學術研究就無法活躍起來。就學術研究而言,這樣的機制無疑是最好的,然而真正要實行這樣的機制卻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包括如何吸引優秀人才。
這里談的都是學問
潛心學術的科研氛圍是高研院吸引人才的制勝法寶,高研院副院長翁征宇就是被這種氛圍吸引來的。2000年受邀到高研院訪問的時候,翁征宇并沒有真的想過回國工作,他只是對這個由楊振寧創辦的新機構感到好奇。然而在高研院呆了一個禮拜后,還沒有談具體條件,翁征宇就決定來工作。“因為這里的氛圍非常好,大家到了這里都能自然而然地坐下來,談的都是學問。”翁征宇說。
高研院也給了研究人員高度的自由,沒有申請經費的要求,也沒有發表文章的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以學術為標準來討論和處理。同樣有吸引力的還有高研院里優秀的學生們,許多國際一流的學者都樂于在暑期到高研院訪問,與這里的學生交流討論讓這些學者們感到很有收獲。高研院“千人計劃”教授何天倫坦言,自己經常到高研院訪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里的學生很優秀。
從建院之初,高研院就成為清華的一個學術特區。一套和國際接軌的教師選聘、評價和流動體系,一條支持以學術為終身追求的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路徑,一個活潑寬松的學術環境和以學術為中心的工作環境,使它獨具特色和魅力。校長陳吉寧說,高等研究院的事業實際上是探索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一個世界頂尖的、而且是可持續的科學研究機構。衷心祝愿高等研究院能夠早日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為中國教育科技事業的改革創新,為國家發展和世界科學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劉蔚如 顧淑霞)
院友感言:
王小云 (高研院楊振寧講座教授):
我最初加盟高研院是由于它濃厚的數學文化氛圍。高研院一貫重視數學理論,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像我一樣從事數學研究的學者。在高研院,有一支專門從事密碼理論和數學理論研究的團隊,從以前對密碼問題的單一研究擴展到密碼和數學領域的研究是高研院別具一格的學術特色。楊振寧先生本人也對數學理論格外重視,他經常提出一些重要的數學理論,對高研院的學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祁曉亮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高研院博士畢業生):
我的學術成績,離不開清華基科班和高研院對我的培養。本科畢業時,我選擇留在高研院讀博,高研院純粹的研究氛圍以及世界一流的師資和研究水平,給了我們極大的學術發展空間。我的導師張首晟是楊振寧先生的學生。楊先生強調把數學之美與物理之美聯系起來,從最本質的數學規律出發去探究自然,這是他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這個思想直到現在依然時刻指引著我們的研究工作。
劉朝星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高研院博士畢業生):
高研院 “埋首基礎科學研究,重質不重量”的發展理念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作為高研院的畢業生,十分感謝楊振寧先生創立了高研院,為學生搭建起走向世界的平臺,希望高研院今后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不僅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還有組織討論的能力,為將來清華人才更好地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許岑珂(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助理教授,清華大學數理基科班畢業生):
即使我身在海外,也一直對高研院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國外也很少有像高研院這樣學術環境寬松、學術氛圍友好的研究環境。我認為高研院已成為世界上非常少有的能夠做出杰出工作的理論研究機構之一。這里的教授水平都很高,合作起來非常輕松,科研環境也非常具有啟發性,我的很多科研靈感和成果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采寫/向小雨 潘正道 李含 王冰冰 趙姝婧 張田 張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