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警惕四類傳染病流行
地震是一種突發的自然災害,震后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受到極大破壞,衛生基礎設施損壞嚴重,供水設施遭到破壞,飲用水源會受到污染,再加上畜禽尸體腐爛變臭,極易引發一些傳染病發生并蔓延。以下是地震后最可引發的四類疾病。
第一類是腸道傳染疾病,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的腸道傳染疾病等。這些疾病是通過攝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導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災區群眾要注意預防。
第二類是呼吸道傳染疾病。地震后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麻疹、風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別是麻疹和風疹現在正處于高發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類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地震后人員接觸頻繁,同時,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亂。特別是一些災區群眾為了節省飲水,往往幾個人共用一盆洗臉水或共用一條毛巾等,容易引發紅眼病的暴發。
第四類是可能出現的乙腦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區乙腦疫情高發的階段,這種疾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這種疾病影響人的中樞系統,致死率高,容易導致癡呆等后遺癥,需高度關注。
怎樣預防地震后易發病
一、把好“病從口入”關
地震災害發生后,各種傳染病容易發生和流行,加之目前正值夏季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因此,預防腸道傳染病,把好“病從口入”關十分重要。要注意個人衛生、搞好水源衛生、食品衛生,管理好垃圾和糞便。
一要注意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二是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用水必須經過凈化、消毒,不喝生水。三要注意食品衛生。不吃腐敗變質和不潔食物。四要管好廁所和垃圾。垃圾和糞便是夏季蚊蠅孳生的主要場所。震后政府會有計劃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設置固定地點堆放垃圾,并運到指定地點統一處理。要自覺遵守震區衛生公約,將糞便和生活垃圾排放到指定地點,并與日常生活區分開。
二、預防呼吸道疾病
初夏氣溫波動大,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氣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老人和兒童要特別注意預防肺炎發生。
三、注意防暑
夏季炎熱,應注意防暑降溫,加強室內空氣對流。室外搭棚的,應做好遮陰,中午請在棚周圍灑水降溫,預防中暑。可以準備些涼開水,吃一些咸菜,補充體內因大量出汗而損失的水分和鹽分。
四、積極預防紅眼病,預防原則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對有“紅眼病”癥狀的,要及時就醫,同時要自覺自我主動隔離,積極治療患者,與患者有密切接觸關系者也應與患者及時隔離、預防。患者所用毛巾、手帕、臉盆、眼鏡等物品須經常消毒,并與健康人分開。盡量少去人多處,并經常保持手、眼衛生,不與患者共睡。一旦與病人或其接觸過的物品接觸后須立即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在“紅眼病”多發區可以預防性地滴一些抗菌、抗病毒眼藥水。
五、增強抗震救災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
六、消滅蚊蠅
蚊蠅是乙型腦炎、痢疾等傳染病的傳播者,消滅蚊蠅,不僅要依靠政府組織大范圍噴灑藥物,還要做好室內衛生,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在有瘧疾發生的地區,廣大市民要特別注意防蚊。晚上睡覺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病人突然出現高熱、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腦炎癥狀,應盡快找醫生診治。
七、及時報告疫情
一旦發現腹瀉、發熱病人,要立即向當地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防病工作,防止疫情擴散。
地震之后預防傳染病的六項注意
傳染病防治專家、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地震后傳染病的預防工作非常繁重。災區群眾要從自己做起,爭取避免傳染病流行。
李慧說,地震后基層疾控系統往往也受到重創,物資儲備受到影響。同時,因為疾病預防的壓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統人員遠遠難以滿足疾病預防需求。此時,災區群眾積極開展自我預防,然后等待專業疾控人員介入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一是確保不攝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特別是對飲用水,有條件的地區要向當地有關部門索取飲用水消毒片,消毒后煮沸再飲用。
二是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臉水等。用過的餐具盡量用沸水消毒。
三是生活垃圾和糞便等盡量遠離避險地,同時不要處置在水源附近。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使用漂白粉等對周邊環境進行消毒。對孳生蚊蟲的積水,可以用敵敵畏等進行消毒。同時,可以投放一定的滅鼠餌料,避免老鼠造成疾病傳播。
四是對避險地周邊出現的動物尸體要遠離避險地和水源地深埋,對已經腐敗的,最好焚燒后再深埋。
五是積極承擔防疫職能,在發現周圍親屬、朋友出現傳染病癥狀后,及時報告衛生防疫部門。
六是保持良好和正確的心態。地震后容易出現傳染病的高發甚至暴發,但只要采取正確的方法積極主動預防,大規模傳染病出現的幾率并不大,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周圍親屬等出現的小的傳染病,只要治療及時,也完全不會造成流行,不必因此過于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