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衛生學院的彭老師沒想到,自己最近在課堂上拿出iPad點名的事會在人人網上廣為流傳。“教師用賬號登錄南醫大校園網教務系統,就可以在線瀏覽學生的名冊。”彭老師說,因為是剛帶的班級,覺得有必要看看名冊,與同學們熟悉一下,用iPad只是無心之舉,沒想到反應這么大。
有好事者用手機拍下這一場景并傳上了微博,還配了說明:“彭志行,男,湖北武漢人,博士在讀,講師。 于某日上午在南京醫科大學康達樓K115教室上課中途掏出iPad點名。此老師必將紅遍南醫大。匯報完畢,over。”隨即就有同學留言:“沒見過這么高端的”“很厲害”、“我瞬間被石化了”、“很帶感哦”。iPad還能用于播放PPT課件同學對彭老師上課風格的評價是:“深入淺出,重點明確,順便還給我們吹吹牛,說了很多趣聞。”對此,彭老師說,他所教的流行病統計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課,在教學中尤其需要佐以事例、典故,還有國內外經典視頻等,幫助同學們理解。
“所以,不止是點名,我也曾用iPad放映課件。資源來自教研室的網絡平臺。”彭老師介紹,教研室專門制作了教學平臺存放著課件和其他教學資源,老師們上課的時候就可以根據需要上網隨時取用。另外,他的iPad里也存儲著十幾個G的課件、論文和其他教學科研材料。
“我上課除了用圖形、說例子,還喜歡走來走去,跟同學們互動。”彭老師說,如果用教室里公用的臺式電腦,就只能“定”在講臺后面,不能走下去交流。“尤其是上大課的時候,站在講臺后講課與站在學生中講課,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iPad在教學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他還覺得,iPad的展示方式也有優勢。“劃劃手指就能實現翻頁、放大縮小,課堂上用起來象科幻片似的,感覺很好。iPad還能夠便捷地將兩張圖形半透明地疊加在一起,便于對比講解,這是普通電腦不易做到的。”
“不過在目前的條件下,我需要對iPad和教室電腦進行一些技術處理,才能讓iPad控制投影儀,實現放映。而且還有滯后現象。”所以他覺得這樣的方法并不能充分發揮iPad的優勢,“只是偶爾用。”
雖然iPad已買了一年多,但彭老師說:“我不玩游戲,不是果粉。只是用于移動辦公。”除了教學,他主要用iPad收發郵件、處理信息,在學術會議上展示資料。“喬布斯的本意,也是希望iPad能在美國的教育教學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甚至說想要取代課本呢。”
不過令彭老師略感遺憾的是,周圍老師用iPad上課的還不多,而現在的條件,還不能讓教師整堂課都用iPad進行講解,“如果一堂課從頭到尾都能順暢地使用iPad展示投影,必定會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學校正籌建數字化自主學習平臺“我們目前也在做一些技術方案,實現這樣的愿景。”南醫大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謝健說,在國外高校中,教師使用iPad放映投影的場景已經很常見了。這種應用的技術實現難度不大:學校把課件等教學資源存在服務器上,老師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就可將這些資源獲取到自己的iPad、iPone等終端上,在課堂上展示使用。他說:“不僅是課堂教學,今后,布置和批改作業、學生選課、評估教師教學質量、校園卡轉賬等都可以在手中的這個小本兒上搞定。”
“iPad進課堂不僅是技術手段的進步,還會帶來教學模式的更新與進步。”南醫大教務處處長高興亞介紹,南醫大目前正建設“數字化自主學習平臺”,簡稱e-learning平臺。目前是針對傳統電腦的,i鄄Pad也可以使用。后續還會開發專門針對Pad的平臺,考慮到學生的經濟狀況,學校將從技術上保證1000元以內的Pad也能夠順利地使用這一平臺。
“以后如果同學學習上遇到問題,就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與老師進行文字、語音甚至視頻的交流。”高興亞老師說,同學不僅可以看見老師的影像,還可以看見老師的圖例、PPT、數據表格等。
“同學們遇到不明白的詞匯,直接點擊它,就可以鏈接到相關的資料、典故甚至發明者等知識點。學生如果想知道自己對知識掌握得怎么樣,進入題庫系統做個自測,不必等到期中或期末考試的時候。”
“進入虛擬診斷平臺,學生可以和虛擬病人對話,詢問病情、采集病史、開化驗單,系統會模擬出一個化驗結果讓學生診斷,最后還會評分,并指出學生在哪些環節有疏漏。”
“解剖學怎么學?系統將呈現給你立體的人體結構細節,還顯示這些結構的名稱,例如骨骼上哪兒有孔,哪兒有隆起,哪兒附著肌肉,哪兒會有神經穿過,讓你看得透透的。”
“看片子怎么練?老師遇到有價值的典型病例,把CT、MRI片子去掉患者個人信息之后,將其上傳到教學服務器,學生就可以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觀摩了。”
“當然,我們目前對iPad進課堂還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高興亞處長最后說,因為這種方式與目前的教學模式還有不匹配的地方,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些比較“傳統”的老師也擔心,iPad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
“但我們鼓勵象彭老師這樣有興趣的師生試用這樣的方式和系統,校方愿意為這一人群提供路徑。iPad教學將與現有的傳統方式并存,但并不是取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