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211 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成果概述
需求為導向 特色是基礎 創新作引領
中國石油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共8個,分別是:復雜地質條件油氣成藏與剩余油預測、非均質油氣藏地球物理、復雜條件下油氣鉆井與完井、復雜油氣資源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油氣管道輸送理論與關鍵技術、重油輕質化理論及關鍵技術、油氣轉化催化理論與催化劑、石油天然氣安全工程。經過4年的立項建設,各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均圓滿完成了建設目標和任務,在學科建設、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成果轉化、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條件、機制體制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建設成效,成為石油石化行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復雜地質條件油氣成藏與剩余油預測
該項目充分發揮“礦產普查與勘探”國家重點學科的帶動輻射作用,經過4年的建設,學科石油特色更加鮮明,已成為石油地質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該項目幾年中新聘院士3人,新增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新增1個省部級優秀創新團隊,學術隊伍進一步優化;研制和引進一批分析測試設備,有效提升了實驗室設備水平,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油氣資源與探測實驗平臺;承擔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等多個項目和課題,在復雜地質條件下油氣資源富集理論與分布預測、復雜油氣藏精細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預測等方面形成了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加強了人才培養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從2009年開始連續開辦3屆全英文國際研究生班。
非均質油氣藏地球物理
經過4年的建設,非均質油氣藏地球物理項目在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學科整體實力達到國家重點學科水平。
該項目先后引進了2位“千人計劃”國家級人才和6位留學歸國博士,培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稱號;開發了激光地震物理模型實驗系統、巖石物理測量系統、三維巖石物理數值模擬系統和高精度傳感器實驗系統,提高了實驗室水平,支撐建成了“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方面進一步聚焦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非均質油氣藏探測中的地球物理基礎理論”問題,以第一單位承擔了國家地球物理領域第一個“973”項目“非均質油氣藏地球物理探測的基礎研究”,并以優秀成績通過了科技部驗收,取得了多項理論成果,研發了“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綜合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系統(Geo_GMES)”,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三大石油公司;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顯著提高,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1篇,已成為我國油氣地球物理領域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
復雜條件下油氣鉆井與完井
該項目著眼于復雜油氣井工程領域,以復雜條件下油氣鉆井與完井的優化設計、高效作業與過程控制作為主要研究目標。
經過“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油氣井工程學科隊伍進一步壯大,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千人計劃”引進人才1名,擁有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油氣鉆完井力學與控制工程、油氣井流體力學及高效破巖、油氣鉆完井化學與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均加強了平臺建設;主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個、國家“973”項目1個、國家“863”計劃課題2項、國家支撐計劃課題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個及面上項目21個,取得了多項創新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34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獲得應用實效,受到石油企業及廣大同行的普遍關注;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培養質量均有提高,3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復雜油氣資源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
經過“211工程”三期建設,油氣田開發工程學科逐步成長為國內油氣田開發工程領域重要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國際知名度大幅提高。本學科充分發揮“211工程”前兩期建設形成的優勢和特色,在復雜油氣藏高效開發技術等研究方向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開拓了非常規氣資源開發技術新的研究方向,為學校成立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奠定了基礎。
該學科擁有一支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學術水平初步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學術隊伍,擁有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或研究中心。在科學研究方面,學科緊密結合我國油氣發展的需求,在非常規資源開采領域加大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煤層氣開采、天然氣水合物開采以及二氧化碳埋存與利用等方向開展了研究,形成了4項標志性成果,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高,與英國赫爾—瓦特大學聯合培養油藏工程管理碩士105人,在校本科海外留學生達到近300人。
油氣管道輸送理論與關鍵技術
該項目針對西部油氣東送、深海油氣開發等重大需求,圍繞油氣長距離管道輸送理論與技術、多相流理論與油氣田集輸技術、油氣儲運裝備與施工技術等三個主要方向開展了重點建設,成效顯著。
隊伍建設方面,教師學歷與學緣結構進一步改善,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在國內高校油氣儲運學科中的領先地位更加突出;平臺建設方面,學科實驗室進入“油氣管道輸送安全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為其“管道儲運工藝實驗室”的主要組成部分,并通過國家驗收;科學研究方面,培育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有特色、高水平的學科方向,解決油氣儲運領域重大科學及關鍵性技術問題的能力大幅增強;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該項目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人才培養質量取得重大突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1篇,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國際合作科研取得實質性突破,國際學術影響力顯著擴大。
重油輕質化理論及關鍵技術
該項目針對重油化學、重油輕質化、過程裝備與節能等研究方向,圍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重大需求,致力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油氣資源高效轉化創新技術,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
在隊伍建設方面,形成了一支由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領銜、多名優秀中青年骨干組成的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新增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973”首席科學家1名,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引進人才1名;進一步完善了4個公共研究平臺,形成了10項標志性成果;項目建設期間,承擔科研項目300余項,極大地促進了學科平臺的硬件建設、研究方向的拓展及研究內容的深化;項目建設重視基礎研究,緊密結合生產實際,解決了若干重大科學技術難題,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在行業內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重質油梯級分離新技術、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水合物法分離氣體混合物等多項具有原創性的新技術已進入工業試驗階段,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產業化。
油氣轉化催化理論與催化劑
“油氣轉化催化理論與催化劑”項目以催化新材料與催化劑制備新技術、石油與天然氣加工催化劑及催化反應工程等三個具有鮮明石油石化特色的學科方向建設為核心,目前已成為我國石油加工催化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211工程”三期建設期間,“油氣轉化催化理論與催化劑”項目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新增“973”首席科學家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新增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著眼于石油化工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研究生培養規模與質量有顯著提高,構建了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工業催化課程和實驗教學體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工業催化教學團隊,獲得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項;建成了3個公共研究平臺,形成了4項標志性成果;項目建設期間,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0余項,在新型催化材料合成、重油加工催化劑、清潔油品生產催化劑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研發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石油天然氣安全工程
經過“211工程”三期建設,中國石油大學在安全科學與工程領域圍繞國家油氣工業安全生產的重大需求,基本建立起以油氣生產和加工為主要特色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體系,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和開展安全學科前沿課題研究和解決重大工程問題的基本設施、條件與能力,已成為我國油氣安全領域重要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4年間,該學科新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并促進相關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取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建成了由知名專家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結構合理、充滿技術創新活力、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創新團隊;新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HSE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平臺;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課題10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7項;在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了安全工程本科、碩士和博士全日制在校生培養體系安全生產培訓繼續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