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是豫西南南陽盆地的主干水系,漢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歷史上的白河,是一條水資源豐富,水量大,水位較穩,含沙量小的河流。白河豐富的水源不僅有利于發展農業,而且還促使了內河航運的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白河,很難找到歷史的水文影子了。呈現的狀況是:水量明顯減少,冬春季節,會出現斷流。即使夏季,天降暴雨,河水猛漲,流水渾濁;降雨過后,水位很快消退。遇到連續干旱天氣,河水幾近干枯。水量小了,含沙量大了,航運消失了,昔日奔騰豪邁的氣勢不復存在。為增加沿岸城市空氣濕度,平添城市風光,不得不人工建造橡膠壩,攔蓄流水,而使荒灘出平湖。
短短的半個多世紀,白河上游的水資源,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通過實地考察,答案自然就明白了。
導致上游水資源枯竭的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的。
首先,人為破壞地表植被,是水資源日趨短缺的根本原因。對森林植被恣肆利用和破壞,使白河上游山區的森林向更偏遠的深山退縮,面積在急劇減少。森林失去了,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自然消失,“地下水庫”對河流的調節補給作用也隨之喪失。
森林被毀的同時,樹木蒸騰作用減弱,林區空氣濕度降低,降水量減少,這也是導致河流水量減少的因素之一。
人類生產、生活大量汲取河水是導致白河上游水資源日趨枯竭另一個重要原因。
人類活動是造成白河上游水資源日趨短缺的重要原因。此外,也存在一些自然原因。比如:近幾十年來,大氣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蒸發旺盛,降水量有所減少,導致河流水量隨之減少。
針對白河上游水資源日趨短缺的現象,如何解決呢?
關鍵是要做好植被保護工作。一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森林,嚴厲打擊偷伐、偷運林木等違法行為。對毀壞嚴重的林區,實行封山育林,使其休養生息。二是對現有覆蓋率高、蓄積量大的林區,堅持持續性原則,嚴格控制采伐量,使采伐量不超過生長量。三是積極營造人工林,在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同時,采取分坡到戶營林和政府適當補貼的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造林積極性。通過這些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實現“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在做好植被保護的同時,還要大力加強節水、護水、管水的宣傳教育,以便更好地合理用水,節約水資源,減少浪費和污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能。
做到了這些,白河上游的水資源是會慢慢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的。(作者單位:南召現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