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為進一步發揚雷鋒精神,美化宿舍區周邊環境,為同學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3月11日下午16時,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浙江吉利汽車工業學校臨海校區團委學生會、各宿舍樓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學生干部及團委、學生處宿管辦的老師40余人開展了宿舍公共區衛生大清掃活動。
活動現場,老師、同學們手持勞動工具,分工明確,在各自的勞動區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努力,各宿舍樓周邊干凈整潔,煥然一新。
活動中,學生干部們都表現出了滿腔的熱情,發揚了高素質、高效率的工作作風以及不怕臟、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精神。
自覺愛護校園環境是每個同學的義務。此次衛生大清掃活動,增強了同學們的衛生環保意識,促進了宿舍文明建設,營造出了良好的生活氛圍,使宿舍區更加整潔、文明、和諧。(團委、學生處宿管辦)
本報訊 三月是雷鋒活動月,為宏揚雷鋒精神,4日上午,我院志愿者協會50余名同學利用周末時間赴大洋社區開展大掃除活動。
上午8時30分,雖然下著大雨,但大家仍準時集合出發。到達大洋社區后,同學們便按照分工,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有的同學為社區樓道清除小廣告,有的同學三三兩兩地拿著鉗子、垃圾袋在小區大樓下面的草坪上撿起了垃圾。雨越下越大,大家的熱情卻依然不減。雨聲中夾雜著大家的歡笑聲。經過2個多小時的打掃,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本次活動讓大家對雷鋒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記者感言】學雷鋒活動不應只局限于“雷鋒活動月”,更應該將雷鋒精神融入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遵守社會公德、樂于助人。雖然雷鋒同志已犧牲50周年,可作為90后的我們在現在、未來,都應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未來。
(大學生記者團 徐夢婷/文 李嘉琦/攝)
本報訊 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學雷鋒紀念日。當日,我院汽車工程系宣傳部在校門口舉行“學雷鋒精神 樹校園新風”簽名活動,號召全體同學行動起來,多做好事,將雷鋒精神傳承下去。
下午1時15分,天還下著雨,汽車工程系宣傳部的同學們早早地搬好了桌子,等候前來上課的老師和同學。一個簽名代表一份決心和承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習雷鋒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活動期間,老師、同學踴躍參與,并表示將發揚雷鋒精神,努力踐行自己的承諾。
【相關鏈接】雷鋒同志于1940年12月18日出生,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因此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
(大學生記者團 俞超炎 報道)
本報訊 3月10日上午,在明媚的陽光中,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浙江吉利汽車工業學校臨海校區28名志愿者在團委書記金標老師的帶領下,赴臨海市新華養老院參加“學習雷鋒、獻愛心、關愛老人”的志愿活動。
同學們有的陪老人聊家常,有的表演節目,大家的到來給老人們帶來了歡笑和熱鬧,養老院中充滿了歡歌笑語。
此次活動旨在培養同學們關心弱勢群體、奉獻社會的精神,激發同學們相互之間的關愛之情,讓校園充滿關愛與互助。
!!!!!!!!!!!!!!!!!!!!!!!!!!!!!!!!!!!!!!!!!(團 委)
今年,是雷鋒同志逝世50周年。49年前的今天,《人民日報》發表了毛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國外,不但有不少人知道雷鋒的名字,而且對雷鋒精神有深刻獨到的解讀。
奉獻和真誠的價值永不過時“雷鋒精神需要回來”———美國中文網引用香港《南華早報》的報道稱,時值雷鋒去世50周年,中國正在興起一場“學雷鋒熱”。如今對于雷鋒的宣傳,不僅側重他的精神和事跡,更塑造了雷鋒人性化的一面:喜愛跳舞、照相和寫詩歌,更在雷鋒著作的出版物中包括了其與女友的通信。這些更開放的姿態讓雷鋒,這位傳奇的英雄人物更具新時代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
不用想著要做多么偉大的舍己救人,其實為他人著想可以融入到生活一點一滴中美國全國委員會中美關系主席史蒂芬·歐倫斯先生對記者說,在這個相對浮躁的時代,人們尤其需要偶像的力量來理解無私的價值和團隊的力量。歐倫斯先生從雷鋒提到了現在青年人喜歡的NBA華裔球星林書豪。
他問記者“你是否覺得雷鋒精神很落伍?”然后回答說,其實林書豪每場比賽超過10次的傳球、助攻、配合,不突出自己,而為全隊著想也可以算是一種無私。他的努力上進和謙和的為人處世方式和雷鋒精神有相似之處。“不用想著要做多么偉大的舍己救人,其實為他人著想可以融入到生活一點一滴中。”歐倫斯先生一席話也許只是一個美國人對些許陌生的雷鋒精神的理解,但卻道出了雷鋒精神一個重要內涵: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學習雷鋒精神:或許是一次工作中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后的配合;或許是一次對陌生人的關懷和問候;或許是一次不留名的捐助。時代在變,但是雷鋒所代表的奉獻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這種對社會充滿大愛的力量才是成就偉大時代的催化劑。
雷鋒精神告訴我們奉獻和真誠的價值超越一切物質利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務長丹尼斯·西蒙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雷鋒精神在中國的回潮是一種積極信號。雷鋒是無私奉獻的典型代表,而當今中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特別需要重新思考雷鋒精神,為轉型期的中國注入可持續發展的道德力量。
西蒙教授說,中國人錢包越來越鼓,物欲橫流的喧囂都市生活很可能帶走許多人對社會和他人的關懷,甚至惻隱之心。雷鋒精神讓我們不再貪圖個人財富的積累,而是告訴我們奉獻和真誠的價值超越一切物質利益。中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使中國越來越需要創造一個更穩定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幫助那些在過去幾十年現代化進程中受益較少的人,社會需要對這些困難群體傾注足夠的關懷。
雷鋒不僅代表一種精神,而且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一種懂得尊重和為對方著想的態度西蒙教授自1981年起,30年間頻繁前往中國。他覺得,雷鋒不僅代表一種精神,而且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一種懂得尊重和為對方著想的態度。
他認為,對待需要幫助的人,不應不聞不問,不應漠不關心。雷鋒精神雖然在一些年輕人聽起來比較傳統,但年輕人應該也期許一個溫暖的社會。而這正是因為有雷鋒這樣的偶像精神時刻提醒人們:個人的富有和成功并不能撐起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他說,現在許多年輕人缺乏信仰,而雷鋒精神正是在這個信仰相對缺失的年代給予人們心靈的良藥。在個人主義的美國,許多人加入教會或者非贏利組織做義工,也是奉獻精神的表現。
據西蒙教授介紹,由于宗教價值和道德標準,美國社會同樣將舍己為人的人視為英雄或者偶像。另一方面,大多數美國人明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某些人或事物看上去太完美,那可能不是真的。我們相信人性是普遍善良和高尚的,但并不是說他們身上不能存在缺點。
榜樣的力量提醒大家,我們是社會一員,集體責任和義務勝過一切個人利益在今天,整個社會對于道德和善良的期許也許真的有所褪色,但這正是我們尋找更多無私的人帶領我們走出一時混沌的原因。在美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埃琳·布羅克維奇的故事,她耗費了多年時間幫助當地遭受化學廢水污染的家庭打官司。她的事跡已經被拍成電影《永不妥協》。正因為她的勇敢、堅持和努力,污染水源的公司向當地600戶居民賠償了3億多美元。她用自己的故事向社會宣講了公平正義、懲惡揚善的意義,并證明個人的力量有時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西蒙教授說,美國社會塑造過很多像雷鋒一樣的人物,而事實上美國人對于接受這種“表面性形象的塑造”是非常謹慎的。在美國,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用批判和懷疑的視角思考和評價我們看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紐約和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人們對媒體塑造英雄人物容易打上一個問號。對平民英雄的謹慎接納,并不妨礙美國社會“給予勝過接受”的基本信條。
西蒙教授認為,對于美國社會不時出現的“雷鋒式人物”的理解是,榜樣的力量提醒大家,我們是這個社會的一員,基于道德和倫理的集體責任和義務勝過一切個人利益。它聽上去也許簡單,但事實上這個來源于宗教傳統的理念在美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哪怕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來源:新華網 記者丁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