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1——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省市黨委、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校黨委、行政帶領全校師生員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創先爭優活動開展,緊緊圍繞內涵建設這條主線,凝心聚力,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圓滿完成了全年的目標任務。在校生規模比上年增加2384人,達到1204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由上年36%提高到56%;新增1名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質量工程項目增加1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實現零的突破;獲得76個科研項目立項,比上年增長43%;年度科研計劃經費總計444.21萬元,比增24.5%。新增建筑面積49600平方米,校園建筑總面積達到279000平方米。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016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到7689萬元。曹陽飛宇同學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輔導員郭遠景入圍2010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200名候選人名單。福建省高校學生導師制工作推進會在我校成功召開,我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工作典型經驗得到會議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我校榮獲福建省第十一屆“文明學校”稱號。
2011年,學校事業發展呈現良好局面——
評建工作加快推進
評建工作有序進行。通過省教育廳的本科教學工作預評估和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系統的采集和填報,基本摸清了本科教學基本狀態,對存在問題加大了整改力度。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路清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形成,產學研合作教育有了新進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積極開展校、院(系)兩級教學督導,全面進行質量監控,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和規范教學過程管理。通過校內專項評估和集中進行的全面評估檢查,促進了教學建設。學校、部門進行了全面自評,基本形成學校自評報告和各部門、院系的自評材料,學校支撐材料基本建立。院系教學檔案材料基本規范。全校各部門和大多數院系領導能夠自覺學習評估指標體系,掌握評估指標和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系統內涵,有效開展評建工作,促進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工作水平持續提升召開2011年教學工作會議,實施《三明學院關于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工作水平。
加強質量工程建設。新增7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張啟衛教授獲得省第七屆高校教學名師獎,30項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獲省教育廳立項。有8個省級教育改革試點項目獲得省級立項,8個項目獲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常規課題立項。完成了第四屆校教學名師的評選,評選教學名師1人,優秀骨干教師4人。教師獲得福建省第五屆教學科研優秀論文成果獎三等獎2項,優秀獎5項。新增工業設計和資源環境科學兩個新專業,環境工程專業順利通過學士學位授權評審。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標,修定2011級人才培養方案。扎實推進“7+1”人才培養改革,穩妥推進“3+1”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實施《三明學院主輔修、雙專業 (雙學位) 教育管理辦法 (試行)》,有77名學生參加7個專業主輔修、雙專業教育。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新建立教學實踐基地8個,共有校內實訓基地11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26個(教育類45個、職業類81個)。實驗(實訓)課程224門;有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172門;實驗開出率為99%;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152門;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比例達67.9%。
強化管理提高質量。狠抓教風、考風、學風建設,加強教學保障和各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期初、期中、期末和專項教學工作檢查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嚴格考試管理和評分標準,強化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的過程管理。評選“優質一堂課”青年教師18名,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科技及學術論文22篇,6項學生創意成果參加了第九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創意產業主題展。2011屆畢業生有50人考上研究生。
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學校與三元區人民政府被省科技廳共同列為“福建省中藥材草珊瑚規范化種植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單位。建成省級(省發改委)技術開發基地“三明市動漫創意產品設計與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海西(三明學院)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院士工作站在我校揭牌成立。
推進服務海西、服務三明的產學研工作。有7個項目成果在第九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對接。與中國重汽集團海西汽車有限公司、臺灣大葉大學三方簽約,成立海峽汽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與中國重汽集團福建海西汽車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團參加了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科研立項和獲獎成果取得新突破。首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獲得省科技廳高校產學研合作重大專項立項1項、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立項2項、省自然基金項目立項1項、省發改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1項、省社科基金6項、省高校科技項目(JK類)立項3項、省教育廳A類科技和社科項目23項。獲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三明市第五屆社會科學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5項。
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加強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完善教師選聘機制,不斷調整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政策,規范人員招聘各項工作。引進博士生6名,碩士生48名,優秀本科生14名。持續做好教師高訪、報考、研究生,新課程進修和到企業進行實踐能力培養等工作,共有8位青年教師考取博士、22位青年教師考取碩士,8位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到重點高校研究機構訪學,確保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比例達50%以上。共晉升教授4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副研究員等14人,講師等中級職稱45人,高級職稱比例達到40%以上。被福建農林大學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的7位教授開始招收、指導碩士研究生。
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培養。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及教學技能、教學方法訓練,舉辦青年教師培訓班,培訓青年教師85人;積極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新教師助教制度;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舉辦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推進《三明學院中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試行辦法》 《三明學院關于加快“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不斷提高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
招生就業和繼續教育工作扎實推進共向23個省招生,錄取新生4746人(普通本科3107人,專升本739人;專科900人),另錄取少數民族預科生48人。新生報到率91.4%,提高0.8%;閩臺合作項目報到率 97.1%,提高26.6%;外省新生報到率88.5%,提高3%。
2011屆畢業生共有2128人,其中本科畢業生1228人,專科畢業生900人;師范類畢業生524人,非師范類畢業生 1604人。畢業生年度就業率96.6%,保持去年水平;簽約率53.2%,增長20%。此外,參加省志愿服務欠發達地區計劃7人、省級“三支一扶”計劃6人、“選調生”2人、“大學生村官計劃”13人,應征入伍25人。
繼續教育實現收入420萬元;錄取成人高等教育新生1200多人,比去年增長50%以上,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達2800人;完成師干培訓2100多人,累計接待社會培訓、社會考試和成人高考報考3000多人次;函授在籍生、網絡在籍生達到3000人。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明顯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堅持以人為本,用心呵護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旋律教育活動;創新育人新模式,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以曹陽飛宇當選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為契機,持續在校園內掀起“感恩、責任、奉獻”主題教育的熱潮,引導廣大學生學會感恩,把感恩轉化為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回報學校和家庭的自覺行為。
以校風學風建設為重點,著力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扎實推動學生導師制工作的持續開展。參與導師制指導的教師達700余人,覆蓋全校12000余名學生。舉辦導師制工作征文活動,編輯出版《用愛心呵護學子成長》一書。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以輔導員隊伍建設為保障,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水平。公開招聘12名碩士研究生和8名本科生擔任輔導員,基本達到教育部按照1:200師生比配備輔導員的要求;組織60位輔導員參加業務培訓,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工作水平。繼續推行輔導員工作日志制度、月例會制度、談話制度、值班制度、宿舍巡訪制度,將輔導員精細化工作落到實處。校團委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
學生課外科技文化競賽成績喜人。積極開展各種課外科技文化競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獲獎率和獲獎層次。一年來,共有41人次獲得18項國家級競賽獎勵,139次人獲得71項省級競賽獎勵,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全國3D大賽中,我校均榮獲一等獎。
全年共評出2個省級先進班集體、4個市文明班級、26個校文明班級、10個校學風優勝班級,18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8名省三好生、12名市三好生、3名省優秀學生干部、9名市優秀學生干部、53名市優秀畢業生、294名校優秀學生干部,10名校十佳大學生,10名校學習標兵。
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實現各項經費收入2.1億元,其中,財政教育經費撥款6938萬元,同比增加1634萬元,增幅23.56%;市財政專項貸款貼息800萬元,省財政重點專業建設經費300萬元,高校生均撥款獎補資金400萬元,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600萬元。全年辦學收入8080萬元,同比增收1841萬元,增幅29.51%。通過各種渠道,籌集9000萬元資金化解債務。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了經費保障。
一批基建工程相繼完工。完成了南區荷花苑5號、7號學生公寓建設任務,解決并改善了4000多名學生的住宿條件;紫荊園7號、荷花苑8號學生公寓開工興建。厚德樓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北區禮堂改造和體操房、健身房、乒乓球室、羽毛球場、籃球場、網球場、門球場等項目建設,學生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得到改善。我校擴建工程榮獲2011年度市級重點項目推進工作競賽二等獎。
一批改造搬遷及配套項目如期完成。完成了高分子材料工程、紅外光譜儀等生物化工、土建等實驗室改造和建設工程;完成了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政法系、體育系、教師教育系等教學、實驗、辦公場所的調整搬遷工作;經濟管理學院教學、辦公場所等調整搬遷工作。對教師和學生宿舍、公共場所、道路進行了維修;三元校區教師宿舍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進行新建樓棟周邊綠化;安裝了學生宿舍門禁系統;加大醫務所設施投入,師生就醫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設備采購配置到位。完成了荷花苑7號學生公寓、厚德樓、博學樓以及新教師公寓設備、設施采購安裝和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首批400萬元生物化工重點學科建設平臺項目的采購合同執行和第二批600萬元兩個項目(三明學院機械工程訓練中心、三明學院物聯網技術試驗中心)的設備采購招標工作;以及圖書館存儲設備采購安裝;充分利用政府采購平臺,發揮公共資源和市場配置作用,完成了1737萬元采購任務,節省資金200多萬元。
資產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開展了全校及各使用單位資產清查自查工作,加強對資產的合理整合調配,整合調配出課桌椅1000多套,維修投影儀13套,節省投入50多萬元。
校園信息化建設加快。與中國電信三明分公司簽署了“智慧校園”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電信三明分公司投入800多萬元建設“校園一卡通(翼機通)系統”及“遠程教學系統”項目建設。完成中國移動校園無線網WLAN全覆蓋工程建設工作和中國電信學生公寓無線網WLAN擴容工程建設工作。實現校內有線和無線等多種網絡接入校園,網絡信號基本上覆蓋整個校園,初步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和信息服務高效。加大數字資源庫建設,建成精品課程114門、網絡課程29門。
文獻資源保障能力不斷加強。主動對接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需要,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開通CALIS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系統,為全校讀者開展全國范圍的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借助該系統,通過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的方式,我校讀者可以獲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全國46所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
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新進展閩臺合作扎實開展。組織赴臺訪問達45人次,接待臺灣5所高校人員來訪,與臺灣中原大學、義守大學、嶺東科技大學、首府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等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深化了與臺灣中國科技大學、大葉大學等高校的項目合作。繼上年選派10名學生赴臺交流后,又選派30名學生到臺灣相關高校進行學習交流,還選派了2位教師到臺灣高校訪問進修。邀請臺灣中國科技大學、大葉大學多位教師到校任課。組織赴臺參加海峽兩岸高校學生營銷策劃大賽喜獲首獎。開通兩岸遠程視頻教學系統。
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學校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塔斯瑪尼亞大學、日本長崎衛斯理公會大學等高校簽訂合作協議,確定了合作意向。正式向教育部申報與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合作舉辦本科教育項目(體育管理專業)。啟動選派學生赴美進行短期交流學習項目。
民生改善呼應師生新期待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新增了教職工郊區誤餐補貼,繼續發放了“精神文明獎”,進一步推進我校以績效工資為主體的分配制度改革,出臺《三明學院績效工資改革方案》,提高教職工整體收入水平。教職工經濟適用房第一期建設進展順利,第二期建設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
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抓好學習困難群體和經濟困難群體的教育、幫扶工作,完善“獎、貸、助、補、減(免)、緩”為一體的資助體系,全面落實各項資助政策,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共有1042人獲得561.284萬元的生源地助學貸款,有333人次獲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共171.9萬元;2390人次獲得536萬元國家助學金;367人次獲得43.22萬元的學費減免;358人次獲得社會捐助21.1萬元。為2012屆參加畢業實習的工科類專業同學實施學生實習責任保險。
黨的建設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黨建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始終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大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為推進學校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通過廣泛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師德建設年活動等,全面提高學校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強學校和院(系)兩級領導班子建設,6個教學單位(系)組建為二級學院。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廣大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新發展教工黨員6名,發展學生黨員892名;截至2011年6月,大學生黨員比例和高年級班級學生黨支部設置率分別為23.31%、66.32%,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干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扎實做好干部缺額調整配備和試用期滿考核工作。調整處級干部4名,提任正處級干部4名、副處級干部3名;提任正科級干部34名、副科級干部23名,其中通過公開競聘,8位科級干部上崗。完成6批次、86位試用期滿干部的考核工作。加強干部培訓和掛職鍛煉工作,選派了3名機關干部赴廈門大學掛職學習。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完成全國文明單位和省級文明學校的評比工作,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在我校掛牌成立。;按省委教育工委要求,組建全國道德模范曹陽飛宇先進事跡報告團省內巡回報告,先后在三明、廈門、福州、泉州部分高校和中學作10場報告,得到省委教育工委和各校領導及廣大師生的高度贊揚,收到良好效果。培育和弘揚三明學院精神,開展校情校史教育活動。打造出一批文化活動精品,“三明學院展覽館”建成并開放使用,編輯出版了《山城高等教育的脊梁》一書。“六五普法”活動深入開展。持續提升校園人文環境品位,走廊文化、樓棟文化建設在校園內展開,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氣息和育人氛圍。
重視和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團結和引導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視民主黨派的政治交接和自身建設,選派民主黨派骨干培訓9人。順利推選新一屆區人大代表3名和市、區政協委員12名。支持統一戰線成員開展各種主題活動,鼓勵黨外知識分子為海西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建設。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下發了《2011年反腐倡廉建設工作要點》,制定了《三明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黨風廉政建設崗位職責》、《三明學院基建(修繕)和采購工作監督暫行辦法》和《三明學院科研經費審計監督暫行辦法》等12項制度。注重對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黨員和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日常和重要節日廉潔自律的教育。加強對重點工程項目結算、學生收費、物資采購和基建的招投標等工作的過程監督和審計監督,通過對“南區學生公寓1-2樓”和“青年教師公寓”2個重點項目的工程結算審核 (送審),為學校節約資金162.01萬元。校監審處榮獲福建省審計廳授予的“2008-2010年全省內部審計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安全穩定工作全面加強。牢固樹立“穩定是第一責任”的理念,認真落實綜治目標責任制,校園安全齊抓共管的格局進一步完善。持續深入開展“平安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健全管理制度、加強安全宣傳、落實安全責任,在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確保學生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不斷深化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改,定期排查各種不穩定因素,及時處理突發事件,校園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平安校園”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婦委會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維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發揮教代會職能作用和教職工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和保護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了二級工會、教代會的試點建設。切實做好離退休工作,盡心盡力為離退休干部(職工)辦實事、解難事,主動聽取工作意見和建議,進一步發揮老同志在學校發展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學校工作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人才仍然缺乏;專業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高水平、高層次的教學科研項目不多,國家級項目數量有待突破;辦學經費緊張仍然是制約學校發展的主要瓶頸。對照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指標體系,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內涵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辦學特色培育還需持續不懈的努力。對此,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