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至28日,由福州晚報社和臺灣媒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榕臺大學生新聞營在臺灣舉行。我和24名福州藉大學生與臺灣大學生一起學習交流新聞采訪業務,同時也一覽寶島風光的詩意和恬美。這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任從記憶中采擷,盡是溫馨難忘。
臺灣與我的家鄉福州隔海相望,臺灣同胞中80%的人祖籍福建,閩臺兩地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特殊淵源。這里山川秀麗,風景旖旎,更有獨特的風土人情,繁華的夜市和誘人的小吃。聞其種種,心向往之,終有機會身臨其境,自然滿心歡喜。等待著,游輪挾著風的愜意緩緩駛向金門碼頭;又等待著,飛機穿越繚繞的云層經過臺北101大樓上空,終于安然落地。我們心中沉甸甸的期盼,也終于在寶島臺灣的土地上有了安穩的著落,就像是兩岸人民的緣分在此播了種,注定要落地生根。來自臺灣的新聞營營員們早已手持歡迎的花束在機場等候我們。他們率真的笑容、熱情的擁抱讓我們賓至如歸,剛一見面就倍感親切。
這是兩岸媒體在臺灣舉辦的第一個以培養未來服務于兩岸新聞事業青年專才的新聞營,因其對促進兩岸交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引起兩岸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社、中新社、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中青網、中國教育新聞網、新浪網等100多家媒體及網站對新聞營活動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臺灣《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央社”、聯合新聞網、中天電視臺等近30家島內媒體也先后展開報道。特別是在20日的出發儀式和21日的開營儀式上,作為中青院學生的我有幸代表大陸營員上臺發言,表達了大陸學子希望與臺灣學子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期待與他們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一起為兩岸在 “三通”之后實現第四通———心靈相通、情感相通多做實事的美好心愿,獲得了良好反響,成為所有營員的共識。我想,正是那份濃濃的鄉情親情、阻不開隔不斷的特殊淵源引起了大家心靈上的共鳴。
新聞是溝通兩岸民眾、增進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青年是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青年心與心的溝通。胡錦濤總書記7月12日在北京參加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主題聯歡活動時強調:“推動兩岸關系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希望兩岸青年一代接過發展兩岸關系的接力棒,更加踴躍地投身到兩岸交流合作中去。”寄望青年,就是寄望通過文化的交流,在兩岸青年中達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我們擁有同根的歷史文化、同祖的親情文化和同齡的時尚文化,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定能對兩岸歷史人文和未來發展達成更多共識。
此次新聞營活動,為我們兩岸青年學子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溝通平臺。大陸營員與臺灣營員一道,同臺灣新聞界知名學者、媒體負責人、節目主持人、青年學子深入交流,聆聽新聞專家授課,考察電視臺、報社等新聞媒體,實地采訪臺灣基層民眾、企業等。兩岸青年學子用敏銳的思想、獨特的視角和時尚的語匯,采寫臺灣風土人情、社會萬象。大家一起分享心得,碰撞思想,勾劃兩岸美好未來的愿景。我們在各項活動中增長見識,增進了解,并結下了深厚友誼,體會到了血濃于水的同胞情和手足情。
為期8天的新聞營帶給我們的是充實,是感動,是眷戀。相處的時間雖然短暫,友誼卻可以綿長,像一條紐帶跨越橫亙在我們之間的淺淺海峽,在心中纏繞出一份來自彼岸的牽掛。那些留在各自相機里的嬉笑神情,相贈卡片上的鼓勵話語,以及離開時車窗外臺灣朋友們佇立揮手、久久不愿離去的身影,都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無論何時憶起,心中總能泛起溫暖的漣漪。記得一位臺灣營員說過:“從來沒有那么強烈地感覺到我們的血管里流著同樣的血。”的確,我們根脈相連,如同家人般相親相愛,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是我們的共同心聲。(作者系公共管理系2009級學生)